有人說,當下美國電影人來中國尋求合作的勢頭,就像當年美國人蜂擁至西部淘金一樣狂熱。此話不假,個中道理也並不複雜。
2010年中國全年總票房才剛剛突破100億元,2015年就突破440億元, 2016年第一季度票房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50%……而這種勢頭有可能保持5到10年。一邊是平均年增速保持在30%左右的中國市場,一邊是近十年來總量都基本維持不變甚至有所收縮的北美市場,世界電影巨頭“好萊虎”也按捺不住了。中國是當今全球最有活力的電影市場,也是全球電影市場少有的新增長點和發展引擎。在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背景下,資本大量涌入電影行業,對海外電影人來說,中國不僅有市場,還有資本,自然是最好的合作對象。
從中國電影與海外合作經歷的3個階段,可以看到一些顯著變化:首先是十幾年前,中國電影人到海外尋求資金合作,其後是海外資金主動進入中國尋求合作,而今,合作形態進一步演化,中國電影已經不滿足於與海外電影企業的單個項目合作,規模化的合作行為漸成趨勢,從前幾年萬達院線收購北美第二大院線AMC,到去年收購好萊塢傳奇影業,從湖南廣電傳媒影業與美國獅門影業達成未來5年全部電影項目合作,到博納、樂視等中國電影企業全方面投資美國大片……
中外合作下一個階段的形態是什麼?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格局的影響和改變到底會有多深刻?有人忐忑,也有人樂觀,有人甚至放言,中國的溢出資本將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電影的走向,未來世界電影的創作將以中國市場的偏好為主導。
資本真的具有萬能的影響力嗎?資本和市場規模本身真的足以撬動中國電影和文化走向世界嗎?面對來自全世界的追捧,置身喧囂的資本環境,中國電影真的應該冷靜下來沉著應對。
4月10日的美國《福布斯》雜誌在談到中國電影時,引用了一位美國電影人的評價:“他們會講故事,非常精通在全球行之有效的那一套,我要說好萊塢要當心了。”但記者用了苛刻的態度來分析這段話:“中國製作出一部華人文化圈以外的主流觀眾想看的電影已經是多年以前了,中國的藝術和歷史悠久,為何無力達到美、韓、日、法等國擁有的電影成就?”
之所以說其苛刻,是因為事實上北美影史上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華人導演拍攝的《臥虎藏龍》《英雄》《霍元甲》《功夫》就佔據了4席;但其苛刻中也不失客觀,因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基本上還僅限于功夫武俠片,而真正進入海外主流市場的影片並未能形成規模。有國外電影人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坦誠地指出,在資本和市場優勢之外,中國電影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仍然需要在講故事的能力上千錘百煉。
或許這才是喧囂之中的逆耳忠言。熱鬧的資本遊戲中,浮躁與急功近利隨之而來,但只有電影藝術本身才是在百年的光影變幻中亙古不變的。因此,越是喧囂,就越是需要冷靜。著力於培養熟悉和適應當代電影工作體系的電影人才,用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才是長遠之計。
令人欣喜的是,從2013年開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啟動了與美國電影協會合作的中美青年電影人才交流計劃,2016年,中國電影集團也啟動了“影視總裁訓練營”……這些培養和交流活動都將為中國電影未來在創作、製片、行銷、發行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人才和智力儲備。無論對於中國電影還是世界電影來說,這樣具有長遠視野和韜略的儲備才是真正的金礦。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8日 17 版)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