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專家談】網路安全,從築牢“圈子”開始

2016年09月21日 13:19: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原創稿
字號:    

  中秋節剛過,團圓的時刻告一段落,消費的節奏卻沒有緩下來。與消費安全相關的網路安全成為新焦點,從9月19日開始,為期一週的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在全國各地統一舉行,包括博覽會、技術高峰論壇、網路安全電視知識競賽等在內的各項活動,都將展開一幅“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的畫卷。

  網際網路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產生了“負能量”,安全困境就是其一。從類型看,木馬、僵屍、網頁篡改、惡意程式、網路攻擊等常發生;從數據看,據《中國網際網路網路安全報告》,2015年共發現10.5萬餘個木馬和僵屍網路控制端,通過自主捕獲和廠商交換獲得移動網際網路惡意程式數量近148萬個。每一個網路安全漏洞,都是一次對技術和管理的挑戰,也拉遠了網路強國的目標距離。

  作為擁有7億多網民的網路大國,因網際網路的多中心化,形成了各異的“圈層結構”,強化網路安全也要從“圈子”入手。簡單來說,網民是網際網路應用的主體,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技術是網際網路安全的屏障,也是把雙刃劍,在“技術圈”內保障網路安全毋庸置疑;網路生態是重要的外部環境,包括網際網路公司的平臺支撐和網路監管部門的資訊凈化,“生態圈”至關重要。“網路安全和網路發展相輔相成,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化網路空間治理、建設網路強國,從築牢網路“圈子”開始。

  管好“朋友圈”,網路安全從自身防範做起。誰使用誰獲益,誰使用誰維護,網路安全對用戶來說就是自身安全。有專家指出,“網路安全最核心的內容是大數據,大數據從何而來?是用戶。”不管是“低頭族”還是“指尖族”,手機已成為身體器官的一部分,“無網路,不生活”並非誇大之詞,而在微購、分享的同時,可能于無形中洩露了自己隱私、暴露了他人資訊。就像一個漫畫戲謔道,西天取經的路上,豬八戒的一個朋友圈把唐僧曝光在妖怪面前。管好“朋友圈”需要對謠言有甄別力、對轉發有忍耐力、對分享有識別力。沒有網民可以在安全問題上獨善其身,只有人人負責,才能對自身安全真正負責。

  織密“技術圈”,網路安全需要技術流支撐。技術是網路空間的一道門,核心技術則是國家網路空間的命門。保障網路安全,要從基礎技術開始,關鍵是抓住核心技術,諸如顛覆性技術、非對稱技術、前沿性技術等方面,既要保持敏感,又要走在前列。就像剛剛落幕的G20杭州峰會,期間的一個重要資訊系統歷經了3000萬次攻擊,如果沒有強大的網路技術的保駕護航,所謂的“安全”不過是一句空話。可以說,技術賦予了網際網路不斷發展變革的動力,但不能忽視技術濫用的惡果。技術發展衍生的技術漏洞,只有用技術流來解決,才能守好網際網路安全的“門戶”。

  打造“生態圈”,網路安全離不開協同發力。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從平面的網頁變成了可移動的終端,已從單一的技術形態變成了系統的產業模式。這種格局的變遷,決定了網際網路安全不能靠一兩家做強做大的企業來支撐,更不能靠一兩個關聯網路發展的政府部門來引導。安全、健康的網際網路“生態圈”,需要從個人、企業到政府等全方位協同發力、群防群審、共同呵護。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建設網路強國,首要是築牢網路安全。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必須回歸法治軌道,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真正讓網際網路更好地造福人民。

  (作者為人民日報評論員 )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