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吉林省白山市3名在田間幹活的農婦,緊急攔停一輛載有500人的火車,避免了一場事故。事發前,因大雨引發的山體滑坡,致大石和樹木砸在鐵道上,3人見火車即將經過,就不顧安危喊叫並揮舞手臂,攔住了火車。事後,3人曾兩次拒絕了1000元的獎勵。(7月8日《北京晨報》)
農婦攔火車的義舉令人欽佩,兩次拒獎勵的做法更讓人感佩。應該說,面對三位“最美農婦”的非常之舉,無論給以怎樣的讚美與獎勵,都不為過。只是,讚揚“最美農婦”,別忘了“冷思考”。
現在看來,對於“6·30”事件,“攔截”很成功,避險很圓滿。但在事發之初,誰又能斷言情況不會走向反面?畢竟,列車提速了,千米也只在眨眼間。萬一,在列車到來之前,警報未能及時發出,司機未能提前應對,這載有500名乘客的列車,車到“險”前,不知又該發生怎樣的慘劇!
這裡,就涉及面對突發險情,資訊該如何更快、更好傳遞的問題。一方面,鐵路入“雲端”,高處不勝“險”;一方面,列車又提速,臨“危”少迴旋;一方面,技術進步與實力的增長,使得鐵路方面像110、119、120那樣,可組建自己的報警處置系統。同時,手機的普及,也為廣大百姓積極參與進來,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此之下,發現險情發生,資訊的溝通傳遞,大可“彈指”之間,又何需“雙腳”硬敵“飛馳的車輪”,讓鮮活的生命與列車安全,去平添那麼多不必要的冒險?
當然,要真正實現這一設想,需要相關硬體的配套,需要各站點佈局的合理,也需要在廣大民眾中給以宣傳普及。但不管如何,面對“天有不測之風雲”,面對“鐵路安全,關涉你我”,面對我們未來的鐵路網將更龐大、更細密,建立健全鐵路系統自己的“險情舉報110”,實在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