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衛生部門同時宣佈對抗生藥實施嚴管,規定抗生藥分3級對症使用,醫療機構對科室及醫生使用抗生素公示考核,醫生違規3次將遭警告,開抗菌藥牟利者將被取消處方權。這雖然只是針對抗菌藥的“專項治理”,但一個把醫療作為“市場”監管起來的時代正在到來。
醫療活動構成一個市場嗎?這可能存在爭議。從世界各國的情況看,醫療機構往往都有政府主導或參與的影子,它要麼是公共產品,要麼是準公共產品,所以它不是一個市場。但無論如何,醫療行為往往是醫療機構向患者提供服務,而患者“將錢買貨”或憑醫療保險享受服務,從這種意義上說,醫療機構的醫療活動在總體上就構成一個市場。是市場,就需要政府監管。
但在中國,“醫療市場”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監管缺位的領域,原因有二:一是醫療行為專業性強,政府部門很難把握監管的分寸;二是市場被公立醫院壟斷著,而衛生部門與公立醫院“一家親”。醫療機構與醫生憑藉專業上不對稱的優勢,成為交易的強勢一方,結果大處方、過度醫療、過度檢查、世界上最高程度的抗生素濫用、世界上最高比例的剖腹產等問題出來了,醫患糾紛層出不窮,醫患互信高度缺失。可以說,市場有點亂了。
醫療市場亂象頻仍,恰恰說明政府監管必須到位,需要把遊戲規則建立起來並且貫徹下去。也不能說,過去我們對醫療機構就沒有管理,各種文件可能發了不少,原則被三令五申,但總的來說,這種管理主要是一種政治與道德層面的管理。而市場監管,針對的是各種專業性極強的行為,這就要求政府監管本身實現專業化、法治化、精細化,使醫療機構和醫生不至於在專業掩護下損害患者權益。
以抗生素為例:我國抗生素濫用長期失控,有人斷言它“將給中華民族帶來一場災難”,世界衛生組織甚至斷言它“可能引發全人類災難災害”。長期以來,政府滿足於發發文件、提提要求,監管缺少可操作性。醫生濫用抗生素,反而歸咎於患者“要求”。現在對症下藥,措施細化,算是開始認真管起來了。
但對抗生藥的嚴格監管只是給醫療市場監管開了一個頭,中國需要對醫療市場全面而深入地監管。世界最高的剖腹產率,難道不也需要對症下藥予以整治嗎?過度檢查、過度醫療,不需要好好整治嗎?食品安全問題,出在配料、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與此類似,醫療中損害患者利益的事情也會出現在檢查、診斷、處方、手術、康復等各個環節。對此,必須有公權力緊緊盯住。
對正在推進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經常有人提“管辦分離”,要求政府衛生部門從“辦醫院”轉向“管醫院”。其實,醫療市場的監管關鍵是專業化。醫療市場跟金融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司法等一樣,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必須由專業人士操刀;而監管的方式,必須由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轉向專業執法。一團和氣不行,管不到點子上不行,沒有分寸也不行。
專業化的醫療市場監管,必須有明確的監管目標、權力配置及相應的責任,有有效的問責機制。現在醫患矛盾突出,表明消費者對市場不滿意,而讓大家滿意起來,正是監管機構的職責所在。而只有一個專業化的監管機構,才知道怎樣開出藥方,讓市場走向規範。(楊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