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神醫”縱橫江湖。最近,一種“拍打拉筋”術在電視和網路上廣為流傳,據推廣人蕭宏慈介紹,該術有“防治腫瘤,包治百病”之功效。當這名不具備醫師資格的“神醫”通過辦培訓班、體驗營、出書等途徑賺得盆滿缽滿時,不少患者花費巨大、卻不見療效,開始質疑其“神功”。
從 “綠豆神醫”張悟本、“神仙道長”李一,到生吃泥鰍的“健康教母”馬悅淩,再到如今這位“拍打拉筋”的蕭宏慈,一起又一起的“神醫”事件隔三差五齣現,其發生、發展、高潮、受質疑、被調查的過程都十分相似。為何一個個“神醫”能如此容易地聚集起一大批擁躉,讓人甘心情願大把掏錢接受“治療”呢?
公眾基本科學素養還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據中國科協發佈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個百分點;但是,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準僅相當於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準。公民在 “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調查還顯示,我國公眾對醫學與健康類資訊最為關注,獲得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是電視。但一些電視節目為博“眼球”,對那些“神醫學說”未經權威審核就播出,以訛傳訛。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需要正視我國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軟肋”。目前,我國高水準專業科普人才仍缺乏,科技人員做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優秀科普作品少,以致于“偽科學”讀本時現圖書市場。而且,科技團體和專業人士普遍對科學熱點問題反應不夠快。諸如“三聚氰胺”、“搶鹽風波”、“食品添加劑”等事件形成社會熱點後,大多由公眾自發掀起科普熱潮,而相關專家學者的科學解答與專業科普工作顯得滯後。此外,我國有許多科技團體和科普基礎設施,但它們往往隸屬不同部門和單位,使得優質科普資源開發與整合水準不高,缺少跨專業、多領域聯合活動,科普的社會輻射能力尚待提高。
由“神醫”層出不窮也可以看出,公眾對中醫類的健康養生資訊尤為關注和渴求。隨著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增強,中醫熱興起,中醫藥科普保健市場也變得繁榮。倘若公眾在“正規渠道”得不到充分的資訊與指導,那些“旁門左道”便趁虛而入了。眼下,瞄準這一市場的不僅有“神醫”,還有熒屏上的各種中醫保健以及食療養生節目,相關的書籍更是層出不窮,炙手可熱。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在電視上大談中醫藥保健養生,沒有中醫師資格、沒有臨床經驗的人員到處講授所謂治病“秘方”。所以,中醫藥知識科普應成為當前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相關部門需組建起專門的中醫科普工作者隊伍,就百姓關心的保健養生問題,通過撰寫科普文章、亮相螢幕網路、進入社區宣講等方式,普及中醫藥知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那些“偽中醫”、“偽科學”出現時,專家們需及時駁斥與澄清,提醒人們勿上當受騙,指導人們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也為中醫走向世界營造“潔凈”環境。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