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照”敲詐官員為何成生意?

時間:2012-09-13 11:02   來源:新京報

  利用合成艷照敲詐涉嫌犯罪,當然應當打擊、抑制。但當利用合成艷照敲詐官員竟然成為一地流行的生意,當從事該行業竟然存在師徒相授,我們已經很難說這僅是偶發、靈感一閃式的犯罪行為。

  又一起利用合成艷照敲詐官員事件。湖南人朱某等十多人通過網路搜索黑龍江省企業老總、國家公務人員、學校領導等個人資訊,通過PS合成色情照片進行敲詐並獲利。詐騙團夥一共開設5000多張信用卡,寄出1000多張“領導艷照”勒索錢款,在該省已經核實的104名受害人中,報案的不足一成,絕大多數被害人以各種理由推託不願作證。(9月12日《黑龍江晨報》)

  說實話,官員被合成艷照敲詐,所謂的報案率偏低,對公眾而言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這則消息之所以能再次成為新聞,顯然更是源於報道中另外幾個“非同尋常”的細節:在朱某的家鄉雙峰縣,利用合成艷照敲詐官員已成為一門流行的生意,朱某在敲詐之前,也曾以4000元的價格專門向一名精於此道的老鄉“學藝”。本來乏善可陳的敲詐事件,至此“亮點”迭出。

  利用合成艷照敲詐涉嫌犯罪,當然應當打擊、抑制。但亮點迭出的艷照敲詐案也值得好好剖析。當利用合成艷照敲詐官員竟然成為一地流行的生意,當從事該行業竟然存在師徒相授,我們已經很難說這僅是偶發、靈感一閃式的犯罪行為。

  網友所說的某些官員不潔身自好當然位居其列,但艷照敲詐之所以成為生意,被敲詐者幾乎都不敢報案,本質上更是源於害怕直面輿論的心理。

  很容易讓人想到的是:雖是PS成的艷照,但終究會有與真實不符之處,官員們並非不知。他們不願意報案,甚至嫌疑人被抓之後,他們也不願意公開出來指證,是否是因為擔心此事被外界知曉。

  這其實是一種更容易揣摩的“共同心理”:伴隨著現實中某些官員公共形象的日益降低,民眾對官員的道德期許值也在降低,較之種種艷照,一旦其出現在輿論之中,不少人會寧可信其有。

  而在微博時代,此種曖昧的艷照事件又很容易衍生出漣漪效應,在網友的滑鼠與人肉搜索下,官員們會有更多的疑似不正當行為被曝出。關於此種現象,當下正此起彼伏的“表哥”“表弟”事件即為有力佐證,這也是多數官員極力與艷照撇清關係的所由何來。

  對合成艷照寧願被敲詐,也不願表達出“受害者形象”,這是怎樣的不足為外人道?其中況味大概只有當事者能知曉。但誰又能說它不是來自反觀現實?

  正是因為官員的公共資訊不被公開,加上公眾對權力的制約常常有心乏力,官員資訊神秘化之下,自然就易衍生公眾的“過度解讀”。

  或許正是因為揣測到官員們的“共同心理”,兼之少數官員自身的不乾淨,利用合成艷照敲詐才因此成為一門生意,這是必須被厘清的事實。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官員的透明度不夠,繼續下去,那麼“艷照敲詐”事件也不易絕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