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第三輪伊朗核問題會談6月19日在莫斯科結束,儘管此前伊朗與西方均作出了一些靈活表態,但兩天的對話最終依然未能取得實質進展。
伊朗和各方代表的高層談判暫停,各方惟一達成的協議是7月3日在伊斯坦布爾舉行專家級別會談。本輪談判被廣泛視為是通過外交渠道打開僵局的最後機會,如果徹底談崩了,國際社會的緊張情緒就會升溫。不過,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鴻璽指出,從地區格局和全球形勢來看,伊朗問題並不會出現嚴重惡化,也不會出現迅速改善,在近一段時期內,仍將僵持。
達成“最小的結果”
有分析認為,此次莫斯科會談的結果無疑是外交渠道尚未完全封閉的情況下“所能得到的最小的結果”。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表示,各方立場分歧明顯,距離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阿什頓表示,六國代表重申在巴格達提出的平衡方案,即伊朗停止提煉濃度20%的濃縮鈾,關閉福爾多核設施及將所有高濃縮鈾庫存運至國外。
西方外交官表示,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伊朗在同意凍結其高濃縮鈾生產計劃問題上,沒有任何進展。而一位歐洲外交官表示,如果說會談還有些亮點的話,那即是“伊朗首次談到了鈾濃縮的核心問題。”
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賈利利在記者會上說,伊朗在各個級別的會談中都強調了自己鈾濃縮的權利。伊朗在會談中列舉了大量事實證明,很多針對伊朗的措施都是非法的,現在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稱伊朗和平利用核能計劃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
賈利利說,莫斯科會談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各方接受了伊朗舉行有關專家級別會談的建議。他希望專家會談能夠取得各方可接受的結果,以便為下一輪核談判創造條件。賈利利同時表示,與以往幾輪會談相比,莫斯科會談更為嚴肅和務實。
會談並非“上策”
從伊斯坦布爾,到巴格達,再到莫斯科,伊朗與伊核問題相關六國在4月至6月間已進行過三輪會談,儘管各方都竭力維持外交努力的可能性,但各方在重要核問題上的分歧始終未解,因此談判的有效性受到外界質疑。
美國方面已失去耐心,呼籲再加大對伊朗經濟制裁的聲音。上週五,美國44名兩黨參議員聯名致信總統奧巴馬,要求其加快行動,並在一旦莫斯科談判無法取得直接進展的情況下“重新評估進一步談判的作用”。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在本週二也表示,談判不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
楊鴻璽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當前來看,談判是維持對話多方溝通交流的渠道。奧巴馬政府在大選之前並不願看到伊朗問題出現劇烈變動,而伊朗在其中東緊密盟友敘利亞遭遇巨大國際壓力的時期,也不希望過分刺激美國,因此採取平衡穩健的策略。雙方都不希望挑起更大的事端。楊鴻璽認為,“從伊朗方面來看,核問題其實也是其採用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謀取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至少目前來看,談判對於雙方都是一種拖延策略。”
“關鍵在於美國出於政府、軍方以及利益集團的政策取向,當下並不想解決問題。只有美國實質性改善對伊朗政策,伊朗核問題才有可能得到實質性解決。當然伊朗也需要進行一些妥協讓步。”楊鴻璽表示。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