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視覺
當今世界,資訊化持續推進,網際網路空間快速拓展。網路空間的公序良俗,需要依靠法律監管,這是各國的慣例。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民權益。本版今天推出來自駐外記者的專題報道,介紹各國依法維護網際網路公共秩序的情況。
北歐——
限制匿名 提升公信
近年來,北歐各國民眾普遍對網際網路上謠言、謾罵和極端主義言論的散播感到擔憂。目前,瑞典35家媒體網站中,已有超過半數限制匿名讀者發言。挪威議會日前開始審議對網際網路不當言論予以制裁的刑法修正案。
挪威議會12月14日宣佈,開始對政府提交的一項關於在網際網路發表不當言論的刑法修正案進行審議。這是緣于挪威法院今年8月審判的一個案件:挪威極右翼分子埃文德·伯格多次在其部落格上鼓動公眾對警察實施謀殺,根據挪威現行的1902年刑法,在“公開場所”發表威脅言論將被定罪,法庭以“公開場所”僅限于報紙等印刷媒體並不涵蓋網際網路為由,判他無罪。事實上,挪威2005年修訂的刑法把“公開場所”的定義擴大到了網際網路,但該法律規定卻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執行。該判決引發了警察部門不滿,認為作為執法者的警察自身利益都無法得到保障。
挪威司法部在給議會的提案中說,在制定刑法的1902年,印刷品是資訊傳播的主要手段,而今天,網際網路、電視等媒體成為資訊傳播的重要途徑。如果不對舊有條文進行修訂,一些違法言論會肆意傳播,其社會風險會被低估,公眾利益便無法得到保護。國務秘書鮑爾·魯恩謝對媒體表示,舊有的法律已經不適合當代社會了,因此需要做出調整。如果新的刑法修正案得到通過,屆時在網上散佈威脅言論者將被提起訴訟乃至被判刑。
近年來,北歐各國民眾普遍對網際網路上極端主義和造謠、謾罵言論的散播感到擔憂。尤其是挪威“7·22”爆炸和槍擊案發生後,更多的瑞典主流媒體網站關閉其匿名評論平臺。數據顯示,瑞典35家媒體網站中,目前已有超過半數限制匿名讀者發言,其中《快報》不僅關閉了即時新聞的跟帖評論,而且推出新規:網站論壇上的發帖先審查後發表,以免種族主義或攻擊性極端言論出現。該報總編輯托馬斯·馬特松表示,報紙網站應該對論壇中的發言內容負責,應通過預先檢查等措施減少不當言論。
實名發言提高了人們對網站的信任度,提高了網際網路的發展潛力。瑞典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晚報》總編輯讓·赫林說,“因為少數人通過匿名而濫用網路,會導致多數人對網路失去信任。從而限制網際網路的發展”。“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就不怕用真名錶達看法。如果你覺得需要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那就不要公布於眾”。網站的論壇區域允許批評言論存在,但規定批評不能對任何個人或特定群體進行人身攻擊。數次違規的用戶,將被永久禁止發言。
瑞典資深媒體人古納爾·林奎斯特在部落格上堅決反對匿名發言的行為。他說,使用實名參與討論,可以令人更加負責,“既然是公開討論,躲藏在假名字後面就沒有公開性可言”。(本報駐瑞典記者 劉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