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法兩國人民和政府將慶祝中法建交50週年。1964年1月27日這天,中法兩國政府同時發表聯合公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係。中法兩國友好關係的歷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法國因此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
中法建交後,兩國關係進入了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新階段。中法關係的發展雖然經歷過一些曲折,但在兩國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依然不斷得到加強。如今,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中法關係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時期。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日臻成熟。
其實,慶祝兩國建交50週年的活動從今年就已經開始了。在巴黎,《中法關係五十年》圖片展6月13日在巴黎新華影廊揭幕。在北京,為迎接中法建交50週年, 2013首屆葡萄酒標畫藝術展8月18日在北京恭王府舉辦。這些都表明中法兩國民眾對慶祝這一歷史性事件的熱忱。相信明年在法國和中國的許多城市中將舉辦更多的慶祝活動。中法間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會更加頻繁和密切。
前不久,中國外長王毅訪問了法國。在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舉行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王毅引用的一句古語令人印象深刻。他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常往來。”他由此認為:“兩國人民的友好才是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最堅實的基礎。”
筆者由此想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法兩國合作拍攝的一部名叫《風箏》(Le cerf volant du bout du monde)的電影。他給五、六十年代的中法兒童一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劇中講述的是,12歲的法國兒童比埃羅(Pierrot)和他的妹妹尼高爾(Nicole)以及他們的夥伴在巴黎意外得到了從中國北京飛來的、繪有神話人物孫悟空(Sun Wukong)的風箏。風箏上係有一封信,是北京小朋友宋小清(Song Xiaoqing)寫來的。他希望與收到信的外國小朋友結識並通信。比埃羅晚上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孫悟空引領比埃羅和尼高爾來到北京,經過一番曲折,找到了宋小清。夢醒後,比埃羅和妹妹立即給宋小清回了一封信,另外又寫了一封信,交托給風箏,讓風箏去幫助他們尋找友誼。不言而喻,影片的主題是尋找友誼,探求中法兩國人民與中法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1959年,《風箏》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五年後,中法兩國建交。
毫無疑問,正是中法兩國人民和政府相互溝通與理解的渴望最終促成了兩國的建交。而兩國關係的不斷深入發展也惠及到兩國人民。
中法兩國有很多相近的東西。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都有獨立自主的傳統。兩國人民都推崇飲食文化,都喜歡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實施創新。中法兩國人民更有理由加強往來與溝通。
自奧朗德領導的政府執政以來,兩國關係的發展十分平穩。雙方高層交往不斷。各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和豐富。在經貿和旅遊等領域,法國不斷釋放出善意。最近,法國決定從明年起把向中國公民發放入境簽證的時間縮短至兩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希望通過中法建交50週年的慶祝活動,兩國關係更加鞏固,經濟往來更加頻繁,民間交往更為密切。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們期待有更多像《風箏》那樣的中法合拍電影問世。
願中法友好與合作的水準像風箏那樣越升越高。(完)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