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合晚報:兩岸此消彼長 誰改變了歷史?

2007年10月30日 08:13:00  來源:
字號:    

  二十年前,一群“想家”的老兵走上街頭,從此以後“三不”的政策一一被打破,兩岸民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愈趨熱絡,甚至政治協商一度也搬上臺面。臺灣《聯合晚報》30日發表社論指出,小老百姓對歷史看似無足輕重,但從老兵返鄉運動卻又可看出,一群小老百姓亦足以改變歷史。

  社論說,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結構有它一定的制約力量。從島內的環境來看,1987年那年臺灣解嚴,社會力忽然間爆發出來,老兵想家,想返鄉探親的要求,也在這個大環境底下發出吶喊。同樣地,兩岸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可能是歷史的必然,早晚要發生的事情。可是在1987年那時候,冷戰尚在持續中,蘇聯尚未解體,如果不是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兩岸的交流不會進展得這麼快。一群小老百姓的行動既發生在歷史的既定脈絡底下,卻又某種程度改變、影響了歷史。

  政治領導人物的決策也是一樣。蔣經國在當時聽到了這群老兵的心聲,以當時民間社會的活力,除了人道主義的考量之外,這些聲音是不能忽視的。就算當時不開放老兵返鄉探親,以後來冷戰結束的歷史發展來說,兩岸的交流也是早晚的事情。政治人物和小老百姓一樣,在歷史發展的大洪流中,既非完全決定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他們的影響力。所以,公視制播的紀錄片,只從老兵這群歷史行動者的角度,去詮釋當年的開放老兵返鄉,而忽略政治領導者的決策和島內外結構環境,顯然是有所偏頗。蔣經國在這個政策中的角色,自然不能當成老兵口述歷史的背景而已。

  社論說,二十年過去了,不論如何詮釋老兵返鄉政策,這二十年來,海峽兩岸的改變,絕非當年任何人所能預料。臺灣從當年經濟奇跡的如日中天,令中國大陸民眾艷羨的臺灣錢淹腳目,到今日經濟衰退,政治上陷於內耗,而中國大陸則以飛快的速度發展經濟,擺脫當年給人落後的印象。想想看,再過個十年,乃至二十年,兩岸之間會是怎樣的局面?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