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版的二00八年三月號《中國評論》發表題為“地緣經濟時代與臺灣的戰略選擇 ”的文章指出,地緣經濟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時代,強調的是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與較量。對於東亞地區而言,中國的和平崛起,極大地改變了該地區地緣經濟的格局。而同屬東亞的臺灣卻由於政治原因,不僅自外于東亞經濟圈,更自外于其中核心的中華經濟圈,因此錯過了提升經濟轉型、借助中國大陸崛起之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大好時機。順應還是悖離時代潮流,將是臺灣未來領導人的首要戰略考慮與選擇。
最近十餘年,是國際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隨著冷戰格局的徹底打破,世界進入一個全新的組合、發展時期,地緣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其標誌是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在歐盟加速整合、迅速擴大的刺激下,各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呈現超越政治紛爭、以經濟利益為國家首要戰略選擇的趨勢。如北美自貿區的出現、東盟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等。
地緣經濟時代強調的是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與較量。在地緣經濟時代,以往地緣政治中首要考慮的軍事要素為經濟要素所取代,國際間的權力政治為經濟政治所取代。各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地位,以在激烈的經濟全球化競爭中獲得先機。在經濟要素主導下,地理因素、區位因素、文化因素成為國際關係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在區域整合、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起到重大作用。
地緣經濟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時代。和平、合作、競爭、發展,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詞。以往靠武力才能獲得的資源、市場等,現在可以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規則和貿易活動獲取。經濟競爭,取代了武力衝突;合作發展,取代了軍事同盟。正是在地緣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過去的十餘年間,國際格局逐漸由“一超獨大”向“一超多強”、多極化方向發展;整個世界局勢,也日益趨向緩和與穩定。
文章認為,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主要推動力量來自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應該說,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順應了時代潮流,以和平發展為國家戰略主軸,舉國上下致力於“經濟建設”,致使經濟高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驗證了地緣經濟時代的主題與特徵。其次,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僅推動了國際格局的變化,促進地緣經濟時代的實現,成為影響當代世界歷史的最重大事件。
對於東亞地區而言,中國的和平崛起,極大地改變了該地區地緣經濟的格局。相對於歐盟及北美自貿區,過去東亞地區整合由於缺少一個地域足夠遼闊、人口與市場足夠大的國家的參與,顯得分量不足。由於崛起的中國的加入及“十加三”經濟合作機制的初步成型,整個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版圖的第三極,其影響不容小覷。
在這個地緣經濟時代最重大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同屬東亞的臺灣卻由於政治原因,不僅自外于東亞經濟圈,更自外于其中核心的中華經濟圈,因此錯過了提升經濟轉型、借助中國大陸崛起之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大好時機。臺灣經濟停滯、落後的十年,正是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騰飛的十年。在週遭整個東亞地區得以分享、參與中國經濟發展良機的同時,本來無論就地緣還是血緣、親緣都同屬一家、理應分享的臺灣卻缺席了,這不能不令人嘆息。
文章指出,臺灣的失誤,首先在於戰略判斷與選擇上的失誤:不能準確把握地緣政治時代已經向地緣經濟時代轉變的當代最重大戰略變化,以為世界仍處於冷戰時代,臺灣的地緣政治戰略位置突出,甘心充當超級大國的走卒,并借機尋求自己的“臺獨”政治意圖。這種重大戰略失誤,導致了今天臺灣在國際上“落寞孑行”、經濟雕敝的後果。
臺灣的出路何在?其實無論是國民黨的馬英九還是民進黨的謝長廷都很清楚:就是借助大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來活化臺灣經濟”;就是重構臺灣的經濟發展戰略,消除泛政治化的影響,建構兩岸經濟共同體機制。如此,方能順應地緣經濟時代,方能實現臺灣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臺灣未來的政治地位與國際地位,也將在這個整合過程中確立與形成。
文章最後表示,順應還是悖離時代潮流,將是臺灣未來領導人的首要戰略考慮與選擇。它將不僅關係這位領導人的歷史地位及個人命運,更關係到整個臺灣乃至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