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和聯邦準備理事會13日公佈了一套強化金融監理方案,以求恢復投資人對房貸業的信心,並支撐遭信用危機重創的金融服務業。這不只是要防止目前美國和全球金融市場可能出現的信用緊縮危機,也可能是次級房貸風暴發生之後痛定思痛避免再重蹈覆轍的改革方案。
臺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臺灣也曾因金融監理不週而產生泡沫經濟和鉅額呆帳,目前亦有不少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買了和次級房貸相關的產品而受損。而島內的金融產品也在複雜化,外國複雜的金融產品也在臺灣行銷。因此也有必要注意加強相關的監理及信用評估能力。
次級房貸本是針對那些信用較差,收入不高,抵押品較差而不符平常貸款條件的客戶;貸款時又常只需較低自備或頭期款,而且先付息暫不必還本,或者在開始幾年只適用較低的利率其後再調高利率。這樣的貸款明顯具有甚高的風險,應該沒有多少人願意提供資金;而且提供資金者也應該會要求較高的利息來補償其風險。若次級房貸只是這樣進行,風險相當透明,很可能不會造成目前這麼大的風暴。
然而現代的金融技術和金融創新,卻讓那些提供次級房貸的機構可以把取得的債權和抵押權證券化,以證券的形式轉賣他人,由第三者間接提供資金及承擔風險。這些證券還可以進一步包裝成其他形式的金融資產再出售給其他人。在這重重再包裝中,保證及其他更複雜的承諾與條件,復添加其中。理論上這些金融創新和包裝方法乃是要分散風險或創造新的利益;但在這複雜的過程中,有些風險卻被忽略或被隱藏了。次級房貸危機暴發之後,大家發現不只很多專業人士和金融機構未注意到他們所涉入的風險,甚至專業的信用評等機構也未能正確掌握到其中的風險。
社論指出,這種未能掌握到實際風險的現象,使許多機構投入過多資金在這項高風險的貸款中,以致次級房貸的規模能變得那麼大。未充分注意到風險的結果,也讓一些機構因應風險的準備不足,而在事件爆發後陷入更大的困難。甚至在風暴發生半年之後,有些未被注意到的問題仍在陸續爆發,有些機構陸續出現困難,而使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低落,並可能造成信用緊縮。而信用緊縮也是次級房貸風暴後可能引發經濟不景氣的重要因素,因此儘快讓市場恢復信心也是防止不景氣的必要手段。
再從更根本的地方來看,實際風險未能掌握的現象,也可能使次級房貸涉及的風險變得更大。由於風險未能正確掌握,有些從事貸放的機構就會忽視客戶的風險,甚至願意接受高風險的客戶;因為所有的風險都能在證券化及包裝之後,以可能偏低的成本轉嫁給其他人。這種道德風險使次級房貸的金額更高,風險也更大。
社論認為,臺灣的金融操作和金融產品雖然不像美國那麼複雜,但相關的監理和信用評定更不夠成熟。隨著金融的發展,臺灣的監理等相關確保信用和信心的能力必須加緊提升,否則將來難免出問題。即使島內仍沒太複雜的金融創新,金融外匯的自由化已使臺灣金融機構能投資外國的金融資產或把資產賣給外國,因此臺灣早已涉入這類風險難測的金融交易之中,島內有些金融機構也因而在次級房貸風暴中受到不小的損失。但臺灣事前事後也都和外國主管機構一樣,未能掌握正確的風險資訊。現在美國已著手改善相關的監理和信用評估,其他先進國家應該也會跟進。臺灣除了要學習人家的做法而求改進之外,也要透過合作取得資訊,來掌握我國可能遭遇的風險。
臺灣金融機構現在也可以銷售來自國外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有的很少或不曾在島內出現,有的風險甚至和次級房貸相關的那些產品一樣不明確。然而各機構的銷售人員是否用心了解其利弊,是否詳細向客戶說明其中的風險,似乎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為了保護投資人,也為了防止金融機構不當的投資和操作,社論最後建議相關機構也要加強對這類業務的監理;並要求金融機構提供更充分的風險說明,以免投資人因為不了解產品的性質和風險,而遭受意外的損失。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