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傳統製造業活力重現 整體發展表現優異

2008年05月15日 14:43:00  來源:
字號: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于日前發佈2006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供了近五年來產業變化極豐富資訊。在過去五年間,2001年臺灣陷入50年來首度負成長,自2002年島內外景氣開始回溫,尤其2004-06年的三年間全球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高達5.2%,臺灣也恢復到5.1%的成長;顯然各產業都發生變化,而其中以製造業變化最為顯著。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就工商及服務業普查提供的統計資訊,刊載社論分析五年來臺灣製造業的變化。

  分析如下:

  製造業如概括劃分為傳統製造業及非傳統製造業,更能展現其五年來的變化。所謂傳統製造業係指民生、化學、金屬機械工業,非傳統製造業則指資訊電子工業,包括電子零組件、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業、光學製品及電子設備製造等,即一般所稱高科技產業。

  五年來傳統製造業活力重現。臺灣傳統製造業在出口導向政策引導下,自1960年代初期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間快速發展,對整體經濟發展及就業有重大貢獻。但至1980年代後期,由於勞動短缺,工資大幅上升及投資環境的改變,傳統製造業優勢逐漸消滅,業者不得不另覓適當環境,開始移往勞動成本低廉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生產;尤以1991至2001年的十年間傳統製造業外移速度最快。就歷次工商普查數據觀察,以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而言,1996較1991年減少19.4萬人或9.0%,2001年再較1996年減少21.9萬人或11.1%,可見傳統製造業萎縮之快速。惟這次普查2006年傳統製造業不僅從業員工人數止跌回升,較五年前增加8萬人或4.6%,生產價值更大增62.8%,相較非傳統的高科技產業產值增加70%,毫不遜色。雖傳統製造業從業員工及生產總值佔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但降幅較前十年大為減緩,而且分別高佔製造業的六成八及六成四,仍然是製造業發展的主軸。

  傳統製造業近五年來活力重現,還有下列四大特色:一是傳統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五年間增加56%,遠較非傳統製造業增加33%為高,使兩者間的差距大為縮小。二是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大幅提高,五年間增加41%,而非傳統製造業資本生產力五年來停滯未變,顯示傳統製造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較非傳統製造業大幅提升。三是由於勞動及資本生產力的提升,使其利潤率自五年前的3.2%,2006年倍增至7.7%,與非傳統製造業的7.8%,並駕齊驅,傳統製造業已非微利產業。四是在勞動生產力大幅提升的貢獻下,傳統製造業勞動成本佔生產總額的比率大幅下降,自五年前的15%降至11%,與非傳統產業相等。凡此均顯示臺灣傳統製造業歷經20多年的淘汰起伏調整,勵精圖志,轉型升級,終於脫胎換骨,不論是持續生存者,或新進入者,多是體質堅強,經得起島內外市場競爭的考驗。

  在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方面,在近五年來的發展亦有下列三大特色:一是非傳統製造業的高科技產業,在一般印象應是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產業;但這五年來從業員工增加19.1萬人,高佔製造業從業員工總增加27萬人的71%,其中又以半導體及影像顯示產業增加16萬人高佔總增加人數的60%最為突出,成為製造業創造就業的最大功臣。二是海外生產依賴度大幅提高;五年前非傳統產業海外生產佔營業收入的比重才15%,2006年躍升至48%,而且五年來非傳統產業營業收入能大幅成長1.45倍,主要靠海外生產增加貢獻了70%,顯示島內接單海外出貨,已是非傳統產業成長動能的最大來源。三是成為最大吸金產業;近五年來非傳統產業實際運用資產增加4.3兆元,高佔製造業運用資金增加額的四分之三,資金運用愈來愈高度集中;而使每一員工資產運用額,非傳統產業相對傳統產業大幅增加,2006年幾達後者兩倍。但其勞動生產力與傳統產業比較,五年前還高出41%,2006年降至20%;顯現非傳統產業資產運用效率,相對傳統產業每下愈況,這應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最大隱憂,不能忽視。

  就工商普查數據觀察,五年來整體製造業發展,表現相當優異;不過除就業增加非傳統產業優於傳統產業外,不論生產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資金運用效率的提升,傳統產業均優於非傳統產業。但五年來製造業增加投入人力中的71%,增加投入資金中的四分之三,所投入的高科技產業,其表現反不如傳統產業,是否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期望新執政當局上任後,能深入檢討,謀求改進之道,否則對未來長期發展不利。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