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動國際媒體絕大陣仗關注的兩岸兩會領導人商談,13日順利完成,正式達成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觀光客赴臺兩項協議。這是自上個世紀末,1993年新加坡汪辜會談以來最具友善氛圍的兩岸事務性商談高峰會。美國《世界日報》14日社論說,歷史正從這裡開始改寫,我們期待這不僅是一個開始,而且是開展兩岸未來良性互動的具體指標。
社論指出,這兩項協議既是馬英九選舉政見的兌現,也是1981年北京力促“三通”的具體實踐。單就“三通”和擴大經貿來往考量,這是兩岸眼前最大的共識所在,也是開創兩岸雙贏一個絕佳的著力點。
社論認為,是以此次江丙坤的北京行,在出發前即可確認可順利達成已經公開在臺面上的基本使命和任務,因為兩岸的底牌都很清楚。馬英九要的、能講的就是這麼多,在“不統不獨不武”的前提下,目前兩岸似乎也就只能在經貿和人員交流上致力。
是以能有這兩項協議,就是一件大事。臺北航空業者表示,以過去10年論,因為無法“直航”,若加上邊際作用,推估流失了上兆元的商機。大陸觀光客入臺,更是一筆可以預見的商機,足以擴大並挹注臺灣內需。在兩岸交流當中,亦可借此導向一個良性迴圈的大市場。既經啟動,必能帶起兩岸概念股的長期利多。
社論說,在熱熱鬧鬧的大場面上,兩岸兩會的確吸引了大批媒體,團團圍著獵取鏡頭和忙著記錄現場對話。但冷眼旁觀,兩岸兩會的北京商談,包括領導人的會面,既有其水到渠成的面向,而安排一個莊重典雅的儀式,以期確認足以為歷史見證的文本,也在預料之中。總之,自馬英九就任以來,兩岸訊息的傳遞和解讀已走出必要邁出的第一步。可以進一步指出的是,兩岸兩會領導人的會面若能從另一個面向看,今天兩岸公權力的白手套功能已非同往昔,可以視同兩岸的正式接觸。
可謂新局已開,誠如馬英九所說,這是等了八年之久的新局;但若從“九二共識”言,少說也晚了10年。若論“直航”,從北京拋出“三通”開始,更是等足了20年。不能不承認兩岸兩會此番重續前緣,有其關鍵意義,不僅是在寫歷史,而是讓歷史發展掉了一個頭,從危機邊緣轉正。
社論認為,更有可言者,就在此前,臺灣“陸委會”對臺灣參加國際社會的名稱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說法,就是“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
這才是關鍵點,也是臺灣為營造兩岸氛圍,拋出最具“一中”正解且可接受的訊息,大可體會。營造兩岸氛圍的最高境界,就如同“九二共識”的根本精神,不在兩岸領導人會面時各自強調對“一個中國”擁有主權,而是各自自我表述。非如此不可能“擱置爭議”,更不可能創造氛圍。
同理,相關兩岸的國際定位和空間,若能就此默契“不立文字”,各自皆可有一合理交代,應是最佳選擇。
社論指出,是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引述蕭萬長在博鰲論壇面見胡錦濤時的16字箴言:“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共創雙贏。”這就是釋放北京接受來自臺北的正面訊息,而且在原則上傾向全盤接受,並願意循著臺北設定的方向順勢發展兩岸關係。這不僅在求創造氛圍,更在擴大共識。在事務性商談上,更可預期兩岸兩會還會頻傳利多。相對的,這也顯現北京方面的從容和自信,但期方向不變而已。
社論最後表示,對此次兩岸兩會高峰會,香港媒體多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信然,這是一個值得期待開花結果的開始,未來的考驗或許依然會有不少曲折,但只要方向不變,應是中華民族皆樂觀其成,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大事。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