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28日發表評論說,四年前,百分之五十八的臺灣人民用一張張的選票將馬英九選為臺當局領導人,希望擺脫民進黨執政八年下的種種詬病,例如改善低迷的經濟成長率、高漲的失業率、僵化的兩岸關係以及道德上的貪污腐敗等等問題。因此,馬英九當局一上臺後即大力面對改革,對外拓展貿易空間,改善兩岸關係,快速提升臺灣的競爭力以利振興經濟。對內則進行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增加就業工作機會、照顧弱勢等措施,尋求公平正義的社會。
三年過去了,細數著國民黨執政以來的政策成績,例如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實施二代健保、縣市合併、勞保年金等等成績單,馬英九當局確實默默為臺灣人民做了太多事情。然而吊詭的是,事情做得越多似乎對施政滿意度卻沒有太大幫助。甚至在今(2012)年選舉時,民進黨以一句“無感復蘇”讓國民黨在選戰中吃盡苦頭。
為什麼馬英九當局執政三年明顯比過去民進黨執政進步許多,例如經濟成長率已擺脫亞洲四小龍之末,世界競爭力排名為歷年來最佳成績,但民眾卻感受不出臺當局的努力與績效呢?無論提出多麼亮眼的總體經濟數據,大多數的人民對於冰冷的數字總是認為沒有太大感覺,反而覺得馬英九當局的政策是站在企業那邊,受益的永遠只有少數的大財團,人民感受仍然有限。
有鋻於此,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選前第三次政見會上特別提到在全力拉抬經濟同時,需要研擬什麼樣的指標要放入幸福指數,面對處理攸關人民切身感受的“無感復蘇”,宣示提升人民幸福感會是臺當局未來施政的重點方向。評論文章肯定臺當局重新檢討施政重點,不會完全由政策推展方向出發,而會以提升民眾幸福度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文章指出,回過頭來觀察臺灣經濟復蘇無感背後的主要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因素在於低於平均薪資以下的民眾比率過高,尤其這些問題大部分都集中在三中一青一農(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青年人和農民)上。因此,臺當局應該積極提出落實照顧三中一青一農政策,以下為筆者對於如何讓民眾覺得“有感”提出幾項看法與建議:
首先,必須改善長期以來臺灣南北發展不均衡的情況,強化中南部的公共建設與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在兩岸和平穩定的發展方向下,積極開發中南部休閒觀光資源。根據統計,自馬英九當局上臺後,開放來臺觀光的陸客團,從每日三千人次,逐漸增加到現在的每日四千人次,截至去年底為止陸客赴臺團體行人數突破300萬人次。現在許多觀光業界也都信心滿滿,紛紛增加投資,就如高雄市觀光協會理事林重信說,兩岸政經穩定帶來的觀光榮景就像活水般,可望增加就業機會。
其次,過去曾創造臺灣“經濟奇跡”的中小企業對臺灣社會安定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當國際化、自由化的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遭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中小企業產生衝擊,面臨流動性與資金不足的問題以及市場需求緊縮。因此,臺當局應該制訂中小企業的合作(SME)機制,輔導中小企業轉型,除了促進這些中小企業可以增加薪水或工作機會之外,政策的目的是如利用這些中小企業增加並更有效率的活絡社會的資源,符合更長遠、深層的考慮,使得各個面向(經濟、文化等)更加多元化。
接著,針對中低收入戶或是農民的社會經濟弱勢者,臺當局必須給予特別的扶助與關懷。在中低收入戶方面,將啟動社會救助新制,擴大弱勢照顧範圍,並提高弱勢家庭工作機會,積極推動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自立脫貧措施;另一方面,加強照顧老農生活,今年起老農津貼將提高為七千元新台幣。
最後,青年人的就業與低薪問題,也是臺當局所不容忽視的。據媒體報導統計,15至24歲的有酬就業者原即屬相對低薪族群,三年來其就業者減少8.3%,但月入1.5萬元以下者卻激增34%,佔此一年齡層比重由11.7%急升至17.1%,表示臺灣青年人逐漸趨向低薪化甚至非全職化的現象,值得臺當局重視並採取對策。
評論最後說,展望未來,馬英九當局可能背負更大的責任與期待,誠如馬英九所言,他會以大刀闊斧的方式推動改革,讓臺灣脫胎換骨。但臺灣的前景也並非只是馬英九當局單方面的責任,希望臺灣人民由上而下團結一致,展現成熟的民主精神,共同為美好未來一起打拼,營造有感經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