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日前登場,兩岸雙方與會領導人李克強和吳敦義藉此場合舉行了“李吳會”,雙方就兩岸關係發展課題,面對面交換看法。臺媒《工商時報》4月4日發表社論指出,這次會晤的談話內容,從財經角度來加以檢視,發現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特別值得關注,一是“中華民族經濟”,二是“民生為先”。
中華民族經濟,是李克強在本次會晤中所提出的概念。他說,“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這話是作為兩岸加強經濟合作的“開宗明義”而出現,因為李克強接著說,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相關方針包括推動ECFA後續協商、加快推進兩岸金融合作、大力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等。
民生為先,則是吳敦義于同一場合所提出。這是他當場表述兩岸關係“16字概念”中的一部分。16字的完整內容為“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其中的民生為先,顯示了臺灣當前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目的,乃是要創造更多的民生福祉。這也呼應了臺灣當前兩岸政策“以經貿為主軸”的取向。
社論還說,綜合來看,“中華民族經濟”和“民生為先”這兩個概念,在兩岸關係中雖非新創,這次卻是首度在兩岸高層會晤中,被如此“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其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一定會有深遠的影響。只是,現在仍需加以探究的問題是,該兩個概念,各自的內涵究竟為何?還有,兩者之間是否能建立堅實的聯繫關係,來擴大兩岸雙方的交集?
先看中華民族經濟,這名詞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乍看之下,似乎不易理解其內涵,因為當前大陸、臺灣、港澳經濟都已和全球經濟合流,使“中華民族經濟”這樣的概念變得模糊。但若聯想起大陸當局近年一再強調的“振興中華民族”一詞,則“中華民族經濟”這個概念,就有了一番新的境界,和更積極的意義。也因此可以說是期盼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一起來振興中華民族。
而吳敦義所提出的“民生為先”,也應該採取“開放式”的概念架構。也就是說,臺灣在兩岸政策上所強調的民生,不能只考慮到臺灣的民生,也應該把大陸的民生考量進去。大陸現在正在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照顧民生,臺灣執政當局如果有開放的政策思維,一定能顯著助益大陸的民生建設。如農業改良、數位普及、內需市場建設等,都是臺灣的強項,也都能幫助大陸提升民眾的生活。相對地,大陸方面也應擴大對臺商開放內需市場,讓臺商在攸關民眾生活供應的領域,擁有更多發揮空間。
社論認為,由此看來,臺灣的兩岸政策內涵中,原先頗受強調的“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方針,如今似乎可以調整,轉為“以兩岸互利雙贏為主,對兩岸人民皆有利”。如能進一步聯結到“促進中華民族的振興”,則這樣的政策,將對兩岸的“和平發展”,發揮相當重大的支援作用。
總而言之,兩岸雙方如能以開放的思維,多多照顧對方的需求,則彼此間的差異點會越來越小,共同點則會越來越大。博鰲“李吳會”上兩岸各自提出的訴求,循此可以找到更大的交集,為雙方人民創造更高的福祉。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