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5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是將“火大遊行”操作成了與蔡英文一決雌雄的杠桿,社論分析如下:
一、先前,蘇貞昌否決了謝長廷出掌民進黨的“中國事務委員會”,這是宣示蘇將在民進黨內採較傾“獨派”的路線,以與蔡英文及謝長廷可能採取的轉型路線作出區隔。二、如今,蘇又祭出“罷免‘立委’/罷免‘總統’”的重手,不啻宣示將以鷹派的激烈手段,與蔡英文可能採取的鴿派溫和路線作出區隔。三、既然將調門升高至“罷免總統”的層次,即不啻超越並否定了蔡英文“國是會議”的訴求;因為,蘇貞昌不能一面要罷免馬英九,又要馬英九以“總統”地位召開“國是會議”;何況,蘇貞昌已承諾將在“立法院”提出民進黨的年金對案。
蘇貞昌欲以“傾獨鷹派”的角色,重新鞏固他在綠營及民進黨的領導地位,而試圖借此將蔡英文擠向邊緣地帶。因而,蘇貞昌喊出“換政策/換立委/換總統”的口號,這不是“政策”的宣言,而是“政治鬥爭”的檄文;他的首要目標是欲借升高藍綠衝突將蔡英文壓下去,至於能否就此帶領民進黨走出一條生路,目前蘇貞昌恐怕尚無暇顧及。
“換政策/換內閣/換立委/換總統”,其意是指:用挑激政策衝突、發動閣潮、罷免“立委”、罷免“總統”的多層次及複合式政治鬥爭,以實現政黨輪替,重返執政。
此一路線的吊詭在於:“換總統”或“換執政黨”,主要的動力,皆應出自“換政策”;但蘇貞昌擺出的架式,卻顯然是側重“鬥爭”,但在“政策”上卻是支離破碎或交代不清。其實,這非但是蘇貞昌的弱項,亦正是民進黨的軟肋。
眾所皆知,民進黨陷於今日境地,最重要的敗因正是出自“換政策”;“臺獨建國”、“正名制憲”、“一邊一國”,不但是要“換政策”,而且是要“換憲法/換國家”。
2008年,國民黨贏回政權,正是選民要“換掉”民進黨的“政策”;接著,2012年,蔡英文落敗,則是選民不容民進黨“換”掉國民黨“九二共識”及ECFA的“政策”。何況,民進黨還說:“若再執政將延續前朝兩岸政策。”然則,類此顛三倒四,蘇貞昌今日所稱的“換政策”,究何所指?
其實,民進黨若不先在“國憲認同”及兩岸關係上確立一套可信可行、可大可久的“政策”,其他一切的“政策”辯論,充其量皆只能作為政爭題材,而不可能作為重建臺灣民眾信任及重返執政的憑藉。
至於民進黨在其他政策的辯論,就政爭的角度或許必須有所偏執,但若要執政治臺卻不可見樹不見林。以核電論,現在反核民意上升,當然是民氣可用;但廢核畢竟茲事體大,君不見日相安倍晉三宣示反對“零核電”?至於油電漲價被民進黨形容成暴政,但主張廢核的民進黨豈有主張補貼油電價的立場?再如證所稅、健保調漲、年金改制、媒體壟斷等,皆不能只有“火大”,而必須拿出“政策”;亦即,不能將“意識形態”視為“政策”,將“政爭”視為“改革”,將“撕裂”視為“愛臺灣”。准此以論,蘇貞昌所列舉的幾項“換政策”,其實皆是“政治鬥爭”高於“政策改革”。
蘇貞昌亦知,必須以“換政策”來支撐其“換總統”、“換執政黨”的正當性。然而,有些政策不能無理“換”掉,如美牛案;有些政策其實是敗在操作而非錯在原則,如油電漲價;有些政策則尤其不能輕舉妄動,如“正名制憲/一邊一國”。倘若民進黨不能以“安邦定國”的嚴正立場來拿出“政策”,而只是將“政策”作為助長“火大”的政爭薪柴;臺灣民眾也許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反對黨,卻未必能支援這樣的政黨成為執政黨。
民進黨若欲燃起“換內閣/換立委/換總統”的遍地烽火,應先向臺灣人民交代:民進黨究竟要“換”什麼“政策”來重返執政?
最後,蘇貞昌以“罷免總統”叫陣,拉開了民進黨內蘇蔡競爭的架構,也預告藍綠鬥爭將無寧日,儼然已將指向2016年的臺灣政治時程表大幅提前。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