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深綠”的高雄市長陳菊要來大陸,成了備受兩岸關注的熱門話題。就連前陳水扁辦公室主任陳淞山也在大陸媒體撰文說,陳菊終於能擺脫“熱比婭電影”放映事件的政治效應再次登陸,為兩岸交流和民共交流注入新的政治動能,這是民進黨必須抓住的重大契機,兩岸和平發展將真正從融冰、破冰,進入到“政治對話”的熱動階段。
與此同時,島內輿論也頗多肯定之意。有臺灣媒體說,作為民進黨內擁有最多行政資源的人物,陳菊本來最方便經由兩岸城市交流來增加其在民進黨內的政治籌碼,但謝長廷卻走在了前面;現在陳菊終於肯以高雄形象、民眾利益為考量,將使民進黨內認為不需要與大陸交流的頑固人士越來越少,這對整體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絕對是正面的。
其實,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綠營重量級人士近期的登陸之舉早已被兩岸民眾所熟知:謝長廷香港“紅綠對話”、臺南市長賴清德香港行城市行銷、林佳龍協辦“第二屆亞太區域發展與城市治理論壇”……這些的確讓人看到了民進黨務實派的努力,但面對這個仍然沒有放棄“臺獨”黨綱的政黨,許多人難免會糾結:這一回,民進黨到底真的還是假的?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不再懷疑:無論是臺灣未來,還是自己的人生,都已離不開和平發展的大背景。對於有執政企圖的民進黨來說,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就像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遊盈隆所說:民進黨因想贏得選舉而逃避敏感的兩岸議題有兩次,一次是2008年,一次是2012年,“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民進黨若不敢面對兩岸問題,2016執政同樣無望。”
兩岸章節的空白,無論如何都要填——這是歷史帶給民進黨的教訓。“悲劇”與“鬧劇”之後,下一場大戲又該如何上演?民進黨打出了“華山論劍”的大旗,已經召開的兩場會議分別以“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和“如何處理九二共識”為主題,第二場還特別邀請了“九二共識”名詞創造者蘇起作引言人,看上去誠意十足;但可惜的是,兩場辯論下來似乎未留下任何痕跡:既無共識,也看不出要從哪入手調整兩岸政策,甚至仍然為了“九二共識”是否存在而吵個不休。但是,如果民進黨只是想否定“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又為何如此大費周章搞兩岸政策辯論呢?
自從2008年輸掉政權後,民進黨就一直在兩岸政策這“最後一哩路”上徘徊不前。人們常說“思想決定行動”,從“華山會議”的議題選擇到辯論過程,民進黨內多數政治人物都多少顯現出對調整兩岸論述和兩岸政策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態。是的,我們應該給這個長期堅持“臺獨”路線的政黨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但時不我待,如果從“思想”上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調整兩岸政策的迫切與必需,那又何談“行動”呢?反過來,如果只有投機性的與大陸交流的“行動”,而沒有“思想”上的認同,這樣的“行動”,又能對兩岸和平發展產生什麼正面意義呢?
追尋民進黨的發展軌跡也不難發現:只要他們認為兩岸政策需要調整,“怎樣論述”這種“技術性”問題根本不在話下,關鍵是“有沒有需要”。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即指出:民進黨的成員對大陸問題向來不感興趣,除了謝長廷,也很難找出第二個“天王天后”對此有興趣。只要民進黨還繼續堅持“臺獨”立場,可以預測,有關大陸議題的會議恐怕開到2016年,也拿不出一個讓大陸滿意、讓國民黨沒話說的口號。
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民進黨有可能放棄“臺獨”立場嗎?“臺獨理論大師”、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在“華山會議”會後受訪時說,蘇起建議民進黨放棄“臺獨”,但這樣的建議“不切實際”。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最近也公開表示:民進黨講的“臺獨”,就是“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在選舉的時候也會這樣講、不會騙人。——儼然是一副“臺獨”接班人的架勢。
所以,民進黨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從統一思想認知上展開討論,明確是否需要改變以前視兩岸關係為選舉工具並操弄兩岸關係牟利的態度,明確現在的兩岸交流態勢是否到了民進黨必須全力投入的時候。唯有如此,民進黨才能真正從臺灣民眾福祉出發去務實解決與大陸建立互信的問題,其一邊對“九二共識”嗤之以鼻、一邊又登陸交流的糾結狀態,才能不讓兩岸民眾看得雲山霧罩。
當然,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也應該看到,民進黨構築多年堅固的反大陸、反兩岸政策主張畢竟已經出現了裂痕。其實,對民進黨人來說,無論“臺灣意識”還是“本土意識”,只要和“臺獨意識”劃清界限,就一定能提出可行的兩岸政策,為兩岸民眾所接受。(蕭青)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