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于12月26日突然參拜靖國神社,非但一如預期地激怒中國和韓國,連提供安全保障的軍事盟友美國也不表贊同。
中國外交部形容安倍的做法是粗暴踐踏中國和其他亞洲戰爭受害國人民感情、公然挑戰歷史正義和人類良知的行徑,並表示強烈憤慨,提出強烈抗議和嚴厲譴責。韓國政府則表示無限的嘆息和憤怒,認為安倍的行為美化日本過去殖民歷史和發動侵略戰爭的行徑。美國通過駐東京大使館網站,對日本政府加劇同鄰國緊張關係的行為表示失望。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反應最為溫和,僅呼籲日本切勿做出傷害鄰近國家國民情感之舉措。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社論說:雖然安倍堅稱,他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並無意傷害中國與韓國人民的感情,但華盛頓對他行為的批評,最能切中要害。安倍此舉,猶如給已經緊張的東北亞火上澆油。在朝鮮半島因平壤政壇巨變而可能出現軍事對抗;中日釣魚島/尖閣諸島主權爭端,在中國宣佈東海防空識別區或增加軍事誤判的概率之際,正需要各利益攸關方採取理性、克制的外交,以便在危機爆發時協調管控。安倍此舉,或許能取得內部的政治收益,卻有害於整個地緣政治的大局,夠不上一個負責任大國領導人所應有的表率。
安倍選擇在12月26日突然參拜靖國神社,給出的理由是這是他二度上臺執政的一週年紀念日;但他又表示出對首任執政期間,沒有以首相身份參拜神社感到痛恨至極,則透露了行動背後的政治計算。安倍在2006年至2007年第一次擔任首相時,正是為了順利出訪北京,改善中日關係而不去神社參拜。這表明他完全明白,以首相身份參拜的外交象徵意義,也證明了他這次宣稱參拜並無意傷害中韓人民的感情,完全是託詞。況且,他此舉打破了日本首相自2006年以來不去參拜的情況,對區域政治和諧的破壞尤其厲害。不止中韓人民,同樣慘遭日本軍國主義禍害的東南亞人民(包括新加坡),也無法接受安倍的作為。
自民黨政府日前不顧民間強烈抗議,強行通過《特別機密保護法》,強化國家對資訊的管控,導致安倍高企的民意支援度下挫。這間接提高了他借操弄民族主義情緒,以爭取右派支援的政治誘因。當然,安倍參拜神社背後更大的戰略企圖,無疑是讓日本成為不再自廢武功,放棄宣戰權的正常國家。如果缺乏日本近鄰的認同,這一政治目的的實現,將導致由美國主導的現有東北亞戰略框架的瓦解,進而引發區域局勢的動蕩不安。
自日本政府與靖國神社密謀,在1978年把14名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為甲級戰犯的軍國主義者的靈位,靜悄悄地供奉入神社接受祭拜後,日本政要選擇在每年4月的春季例行大祭、8月的戰敗紀念日、10月的秋季例行大祭到神社參拜,就成為牽動中日韓敏感神經的外交博弈。這歸根結底,還是戰後日本精英以及國民教育的歷史觀問題,對日本民族主義者而言,東京大審判只不過是勝利者的正義。美國出於冷戰的權宜之計,沒有徹底清洗日本軍國主義餘孽;中國國共兩黨囿于內鬥,罔顧民族大義,均使得歷史殘余至今仍陰魂不散。
本來,中日兩國同時為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是東北亞有史以來最具發展潛能的機遇期。雖然同為冷戰殘余的朝鮮問題,不時會威脅地區穩定,只要中日維持基本共識,東北亞依然能保持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火車頭的地位。可惜的是,當歷史成為達到自身政治目的的手段,基本的外交互信便遲遲難以建立。靖國神社本來是祭祀自明治維新以來,為國捐軀的亡靈,不無其正面的文化意義;可是一旦淪為政治工具,非但日本國難以靖,整個區域恐怕也要面對更大的不靖。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