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一家人共識才是關鍵

2013年12月31日 10: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31日發表社評說,柯建銘果然是民進黨內舉足輕重人物,他涉及的“司法關說”案,全民進黨護航,他提出的“凍結臺獨黨綱”說,全民進黨爭論,雖引來不少罵聲,但也有相當呼應者。何況,柯建銘的提議雖然未必獲得全民進黨支援,但這個大的政治動作一齣,媒體跟進熱烈討論,可說政治效果已達成大半,至於“臺獨黨綱”是否真的凍結,似乎已不重要。

  社評指出,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表面上看,“臺獨黨綱”像是民進黨的緊箍咒,箝制著民進黨的發展,也像是民進黨始終未能根本治愈的舊傷,三不五時,天氣變化,就會發作,讓民進黨領導層隱隱作痛。不過,如果仔細回顧民進黨和“臺獨”理念、以及“臺獨黨綱”的關係,就會發現實際狀況相當複雜。

  民進黨真的是“臺獨”黨嗎?在什麼意義上是“臺獨”黨?“臺獨黨綱”在民進黨的政治生態與運作上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值得好好談清楚。

  民進黨和臺灣黨外運動有著不完全的繼承關係,多數臺灣黨外運動的流派參加了民進黨,但不是所有島內黨外人士和民進黨創黨者都是“獨”派,一開始,“臺獨”是作為言論自由的一環納入民進黨的文件中:“人民有主張臺灣獨立的自由”,這當然是一種迂迴表態的文字遊戲。

  1988年,民進黨通過“四一七決議文”,表示“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臺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臺灣獨立。”這是以“四個如果”為前提的“臺獨”主張。這和3年多後通過的“臺獨黨綱”,表面上高喊“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實際上則主張“應交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有異曲同工之處,就是“色厲內荏”,看似高舉“臺獨”大旗,其實設置了許多前提和手段的條件。民進黨不是“臺獨”黨嗎?為何喊“臺獨”喊得如此雷聲大雨點小,理由很簡單,從一開始,民進黨領導層就知道“純之又純的臺獨主張”在國際現實、臺灣民意、民進黨內生態上都有過不了的關卡。說的好聽些,“臺獨理念”是民進黨的“孔雀開屏”,用來騙取“獨”派選票,同時又有示威壯膽嚇唬人的作用。

  正因為這種“色厲內荏”,“臺獨黨綱”通過沒幾年,民進黨就自己廢了它。1995年,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美國提出“民進黨如果執政,不必也不會宣佈臺灣獨立,臺灣已經獨立,維持現狀即是維持臺灣主權獨立的現狀的言論。”“臺獨黨綱”的生命,竟然只有3年,“用過就丟”,這就是“臺獨黨綱”對於民進黨的意義與價值。到今天,施明德雖然早就離開民進黨,民進黨的官方文件上還清楚寫著施主席“這番關於臺獨論述的創新詮釋”,已是“今日民進黨全黨的共識”。

  從“臺獨”理念的遮遮掩掩,到“臺獨黨綱”如衛生紙般的命運,我們知道,“臺獨”固然是不少民進黨人心中的信念,但對於民進黨整體而言,實在是工具性遠大於價值性。正是這種工具性,讓民進黨的基本立場與兩岸政策更加的不穩定,也更有危害性。

  如果“臺獨”或“臺獨黨綱”是民進黨真正信仰的價值,始終為之奮鬥不渝,有一天民進黨宣佈放棄“臺獨”,或是凍結、廢除“臺獨黨綱”,並且具體落實,我們倒還可以相信民進黨是真正轉型了。但,“臺獨”和“臺獨黨綱”只是民進黨的政治鬥爭的工具、武器,既然如此,只要還具有殺傷力,那麼它就會是民進黨政治武器庫中的重要配備。

  “臺獨黨綱”需要保存在庫房中,因為它的存在可以彰顯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不同,更可以藉以鞏固“臺獨”基本教義派的選票;它可以被深埋在庫房的陰暗角落,好讓民進黨能在需要時展示該黨的務實、理性、溫和、開放和轉型;它不可能被宣佈根本、徹底銷毀,因為民進黨人深知,在與國民黨對抗、與共產黨談判的漫長政治角力過程中,是隨時可以重新搬出來的利器(想想“四一七決議文”的“四個如果”),如果島內外形勢轉變,如果高喊“臺獨”對民進黨獲得選票有利,即使“臺獨黨綱”已經凍結,該黨也絕對會毫無猶豫遲疑的將之從塵封的武器庫中翻撿出來,重新解凍、重新活化。

  “凍結臺獨黨綱”是個假議題,民進黨不會廢,即使真廢了,也不代表民進黨願意在法理上、歷史上和現實上與大陸存在連結,攸關民進黨兩岸路線可信度的問題是“兩岸一家人共識”,揚棄分離意識,這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