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粹並非臺灣主流 政治僵局可化解

2014年03月26日 14: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旺報》26日社評表示,關於服貿協議的爭議,成了臺灣當前政局的焦點,更是政治僵局的核心問題,雖然事態的發展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但究其根源,確實是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從臺灣的“共業”此一角度來談臺灣當前的服貿爭議、政治僵局,可說是相當切中要害,也是從宏觀、歷史的角度,認識臺灣歷史、社會特性與發展方向的重要切入點。

  蘇起認為,臺灣內部各黨派、不同政治陣營同時在“政策”、“統獨”或“制度”三個層次上爭奪、爭論,他認為當前的服貿之爭,實際上背後是分量更重的“統獨”及“制度”層次的爭奪。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本身,當然與“統獨”無涉。馬英九反覆強調服貿協議“完全是為了臺灣經濟的未來”。馬當局認為,臺灣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而區域經濟整合是全球勢不可擋的浪潮,如果服貿協議通不過,將嚴重傷害臺灣國際信用與貿易自由化的努力,也會影響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的機會。這是由全球經濟的觀點來看臺灣出路,來看服貿協議。

  馬當局不忘強調,服貿協議中臺灣開放陸資的項目,有27個已經開放2至5年,對臺灣市場的影響很有限。而且很多大陸對臺灣開放的條款都適用臺灣中小企業,並不是獨厚大企業。馬當局也強調對於可能受到衝擊的行業,政府匡列了982億元(新台幣,下同),準備振興輔導、體質調整,與損害救助。

  然而,這樣純經濟、純理性、輔以大量統計數字的說明,能夠讓多數產業界和那些追逐創業夢想的人們接受,卻無法在深層次的心理層面上抓準臺灣“分裂社會”的現實。所謂的分裂社會,不僅僅是指“統獨”議題,而是對臺灣社會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認識,不同立場,對於臺灣與大陸歷史與現實關係的不同理解,不同情感,不同認同。

  2008年兩次選舉,國民黨能取得大勝,除了民進黨因為貪腐和冒進走向自我毀滅以外,和馬英九努力想開拓出一條新路線有很大的關係。

  然而,許諾“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的馬英九,在積極突破兩岸關係,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同時,卻遇到很多困難,一方面是省籍、黨派的原罪因素,讓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平添更多包袱;另一方面,兩度落敗的在野黨始終沒有其他明確的政黨理想與願景,只能透過炒作民粹情緒,在兩岸議題上處處掣肘來獲取選票,因此,朝野之間始終無法理性對話,凡此種種都使得臺灣這個社會,缺乏彌合、療愈的機會。

  在ECFA上路,民進黨準備調整“中國政策”、兩岸路線,民眾對民進黨“逢中必反”做法的不滿已達頂點的時刻,服貿協議原本可以避開爭議,比較順利的推動。然而,相關部門的疏失,卻不慎點燃了引信,釀成了臺灣近年來空前的學潮與政潮。由此也可深知,所謂臺灣共業的沉重與複雜。

  但文章強調,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做出錯誤的判斷,認為盲目“拒中”、民粹反智就是臺灣的主流思維,也不應誤判臺灣的政治體系已經失靈,政治秩序已經崩壞。恰恰相反,臺灣歷史上本來就具有包容開放的傳統,事實上,就在抗爭場外之處,臺灣人民還是繼續勤奮、努力的工作與生活,希望讓臺灣社會向上發展。

  至於臺灣的“共業”,誠如蘇起所言,不是哪個人或哪個黨可能單獨解決,掌握公權力的“大人們”應該攜手合作化解僵局,進而改善制度。這才是臺灣之福,更是中華民族之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