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對蔡英文TPP戰略的兩點質疑

2015年11月23日 09: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指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最近宣示,明年若重返執政,定位將是“產業立國”。在此定位下,未來的挑戰有二:一是發展臺灣的新產業,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二是進一步參與全球經貿體系,並且降低對單一國家、單一市場的依賴。因此,加入TPP,以及雙邊、多邊FTA的簽訂,將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

  毫無疑問,加入TPP,不僅是蔡英文當選後最重要的財經政策之一,更具有調整臺灣戰略方向的意涵:要“降低對單一國家、單一市場的依賴”。換言之,其戰略目標之一,是因應中國經濟磁吸效應與兩岸經濟整合趨勢。從6月訪美、10月訪日,乃至最近的多次談話,蔡英文都不斷強調有決心讓臺灣做好加入TPP的各項準備工作。

  社論指出,但檢驗民進黨陸續提出的說明,蔡英文對於臺灣加入TPP是否已做好準備,我們仍有兩項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蔡英文的TPP路徑,如何克服中國大陸的因素?對比國民黨“安陸連外”的TPP路徑,蔡英文的TPP路徑號稱能“繞過大陸”,更引用美國前後任官員談話,暗示兩岸經貿關係變化對臺灣爭取加入TPP無直接影響。問題是,這行得通嗎?

  TPP第一輪談判的12個成員國已完成協議,臺灣要力拼加入第二輪談判,除須承諾達成TPP成員國的開放政策外,另一關鍵是須獲得12個成員國同意,才能取得加入TPP門票。TPP被視為美國“聯日制中”的經濟航空母艦,美、日兩國或許可無視中國大陸因素與臺灣洽談,然而,其他TPP成員國都與大陸經貿往來密切;其中,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越南等8個國家去年最大的貿易夥伴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大陸。臺灣與這些國家均無“邦交”,如何取得其同意,將是最大變數。

  民進黨批評馬當局,說以兩岸關係作為能否加入TPP的關鍵因素,是一種“恐嚇”。但TPP成員國多數與中國經貿關係緊密,民進黨認為可以無視中國大陸因素,若非過於樂觀,就是教大家學鴕鳥。事實上,不唯TPP如此,其他雙邊、多邊FTA的簽訂,亦莫不如是。

  第二個疑問是,蔡英文的TPP談判,如何接受監督?在去年太陽花學運的反服貿風潮中,民進黨堅持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對陸方要求臺灣方開放的農工產品清單逐條逐案審查,以免“黑箱作業”犧牲弱勢部門。在民進黨杯葛下,此一《監督條例》卡關至今,毫無進度。然而,加入TPP對弱勢產業也可能造成衝擊,請問蔡英文:加入TPP的各項開放政策,是否也要比照兩岸服貨貿嚴格監督?

  蔡英文6月訪美獲得禮遇,除因她在大選中保持領先美方願意拉高接待規格,另一說法則稱,蔡英文在“開放美國豬肉”議題上,已與美方達成一定默契。美國副貿易代表何禮曼日前來臺參加第九屆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時,在公開與非公開場合多次表示美方希望臺灣信守開放美豬等議題的承諾,亦暗示開放美豬是臺灣參與TPP的有利條件。若連美豬這關都過不了,要如何奢談進TPP?

  但蔡英文與民進黨態度卻諱莫如深。過去綠營與社運團體站在同一陣線,對馬當局炮轟不絕;現在面對美豬議題,卻偃旗息鼓,避而不談。臺灣要加入TPP,美國態度當然是關鍵,如何在不開放美豬的前提下爭取到美方支援,蔡英文可有妙計?相對的,若為爭取美國支援而開放美國豬肉,難道能搞密室黑箱?

  蔡英文的財經幕僚、“金管會前主委”施俊吉日前說,民進黨對加入TPP已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前者包含對開放“美豬”等農工產品的策略,後者則暗示要面對中國大陸的“干擾”。事實上,蔡英文訪問美、日時談到加入TPP之事,甚至比在臺灣對民眾講的還多。既然蔡英文已對加入TPP做好準備,何不以處理兩岸服貨貿爭議同樣的標準,把臺灣加入TPP的路徑與戰略,清楚攤在陽光下?

  如蔡英文所說,臺灣加入TPP,是“先苦後甘”的工程。但蔡英文應先厘清其TPP戰略的疑問,否則,選前畫餅,選後成空,臺灣恐將飽嘗“先甘後苦”的結果。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