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月4日發表“黑白集”專欄文章說,一般人都認為,蔡英文的死穴,是她在兩岸關係上的曖昧與反覆。事實上,比兩岸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她處理經濟議題的能力,那也是她真正的痛腳。
經過最近幾場辯論會,這項憂慮更顯得真實。蔡英文在辯論中表現得搶眼的部分,是她談到綠營前輩如陳菊、蕭泰然的奮鬥,充滿召喚力量;事實上這些已經時過境遷,她只是在消費前人。在她表現得中規中矩的部分,是她控訴執政黨無能、黨產不公、年輕世代不滿,這點她辯才無礙,收放自如。而她最讓人失望之處則在財經議題:她每每以浮泛的口號應對具體的提問,說到技窮之處,甚至一律以“召開國是會議”迂迴繞過,讓人覺得“空心菜”之號名不虛傳。
如果蔡英文只是一名大選的陪榜者,人們對她的治理能力自然無須多慮;但她聲勢遙遙領先,可能當選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這種表現如何教民眾放心?辯論會上,朱立倫和宋楚瑜至少努力勾勒藍圖或提出對策;反觀蔡英文,其團隊先後發表了多本政策白皮書,她卻無法提綱挈領說出其中要點。這樣的落差,究竟是她沒有能力駕馭財經議題,或是她習慣於高來高去的戰略,卻根本沒有自己的主張?
以蔡英文過去的兩岸及國際談判經歷,她在財經領域應多少有些涉獵,也比傳統民進黨大老更具國際觀。然而,她從未有過地方主政經驗,這導致其財經視野過度淩空,更缺乏產業發展的瞻矚。最糟的是,民進黨高度倚賴社會抗爭以爭取認同的經營模式,這不僅使其無法客觀思考問題,更作繭自縛地限制了自己施政的腳步。
臺灣的藍綠對峙陳陳相因,政治的糾纏拘束了經濟的進展。馬英九無法讓人民有感,蔡英文只怕也沒這個本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