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18日結束,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大企業動向,是潮流的風向標,境外業者赴大陸,分享“雙創”紅利,是新的機遇,大陸對臺灣創業者又特別關照,抓住機遇發展,曾經是臺灣驕傲的歷史。今天的臺灣產業要延續這種“拼”與“闖”,才有潛力在大陸和其他地區開疆拓土。
社評摘編如下:
大陸2016“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雙創周)18日結束,在深圳主會場,蘋果CEO庫克、德國iF設計大獎組委會主席威格曼、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鴻海郭臺銘等悉數參加了盛會。
2016年大陸頒行的“十三五規劃”稱,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鼓勵各類主體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發展新引擎”,使之升格為大陸經濟結構與未來發展的重要部分。據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創業進入高速成長軌道:新登記企業262萬家,同比增28.6%,平均每天新設企業1.4萬家;用工需求暴漲,在大陸248個代表性城市,創業企業的網路招聘職位146萬個;專利申請增近4成。
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大陸非本土創客大增。在上海、深圳這類發達城市,有不少外籍創客熱衷於在大陸註冊本地公司,從註冊到創業可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獲得更高的效率。大陸創業平臺對外開放後,非本地創客已成為趨勢。
風險投資同時興起,經過磨合,今年風投行業開始進入合理估值、冷靜投資的階段;同時,大陸當局對創業者的支援大幅加力,當局鼓勵銀行以金融創新鏈對接產業創新鏈。事實上,創業成功率亦僅約5%或更低,政府需承擔相應的金融風險及社會保障。
非陸籍創客對在大陸創業的好感,大致有3種:一是創業團隊效率高,周邊的配套機制效率高,創業計劃能很快實施;二是好的計劃能獲得更豐沛的投資;三是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很快投入量產,市場廣大。大陸深具活力的資本和市場,亦給了創客巨大的探索空間和一切的可能性,這對風險喜好程度較高的創客和風投都是極大的吸引力。
“雙創周”中最吸睛事件,是庫克在此間宣佈,2017年蘋果要在深圳設立第2個研發中心,此前蘋果已斥資3億元人民幣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庫克在8月訪華時就表示,研發中心將為大陸以及全球用戶持續創造領先的技術和服務,這是其在亞洲第1個獨立運營的研發機構,而在陸第2個研發中心所在地深圳,則是大陸製造業重鎮。
為什麼蘋果一改從前研發避開大陸、由臺灣代工,僅在大陸銷售的思路,將研發環節前移到大陸?無論蘋果多麼“高冷”,大陸都是其重要市場,大陸本土公司對研發人才的集納越來越強勁,華為、小米、OPPO的崛起帶來巨大壓力。蘋果的代工“老搭檔”、臺灣產業巨頭郭臺銘此次與庫克同往“雙創周”,他在大陸談及大企業的分享與融合,稱鴻海傳統的硬體製造在學習阿里巴巴運用大數據後,提升面板製成良率達到3成。大陸科技運用能力,獲得世界級企業的肯定。
大企業動向,是潮流的風向標,境外業者赴大陸,分享“雙創”紅利,是新的機遇,大陸對臺灣創業者又特別關照,2013年以來浙江、福建、山東等地設立了數10個兩岸創業基地。
其實,臺灣業者赴大陸,也到了該轉變“要政策、要讓利”思路的時候了。大陸產業調整,單靠稅收優惠的企業優勢將不斷削減。而創業、創新這班“快車”對境外業者的開放,其大勢應該是“公平”。創業計劃能否成功,要看產品、要看市場、要有投資,創業者更要有狼性,這是適合市場叢林法則的,如果只想要開間奶茶店,還是打住吧。
抓住機遇發展,曾經是臺灣驕傲的歷史。1970年代,臺灣舉全民之力投入“10大建設”,80年代中小企業提著手提箱,行遍世界推銷“臺灣製造”,才有了亞洲四小龍的奇跡。今天的臺灣產業要延續這種“拼”與“闖”,才有潛力在大陸和其他地區開疆拓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