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趙念渝:兩岸ECFA的文化啟示

2010年07月02日 09:49:00  來源:
字號:    

  趙念渝今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ECFA的簽署,是60年來兩岸關係史上的大事,兩岸ECFA的政治和經濟意義自不待言,就中華文化視角而言,有三點啟示:第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第二,“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第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全文內容如下:

  

  2010年6月29日,地處中國西南地區的山城重慶成了舉世矚目的“明星城”,重慶是一個具有4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依山伴水的美麗山城,更是國共兩黨關係跌宕起伏的“目擊者”,今天,它又成了“兩岸和平與發展”的“見證人”,因為就是在這一天,兩岸ECFA於此地正式簽署,毫不誇張地說,這是60年來兩岸關係史上的大事,兩岸ECFA的政治和經濟意義自不待言,以筆者之見,就中華文化視角而言,有三點啟示。

  第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陳雲林先生在歡迎江丙坤先生儀式上的致辭中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先生在就職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典禮上言:“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臺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陳雲林先生在歡迎江丙坤先生的儀式上言:“2008年以來的兩年多,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進下,兩會完成12項協議、一項共識,這些極大推動了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和合作,這說明兩會所做的一切,都代表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符合兩岸同胞求和平、求發展、希望互利雙贏的強烈願望,因此,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援和理解。”這就是“仁者之言”,夫仁者,須氣度恢弘,高瞻遠矚,以蒼生為念,以復興中華民族為重。仁者之境界,如高山般仁厚、寧靜;智者之境界,如流水般靈活、蜿蜒,歸根結底,由“見仁見智”而“兼仁兼智”,所謂“智勇雙全者”,乃天下之真豪傑。是故,人生如白駒過隙,唯思想永垂不朽;歷史如行雲流水,唯仁政流芳百世。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兩岸分離久矣,於今之時,“溝通,交流,和平,發展”乃兩岸發展之大勢,當政者須“應天時,順地利,求人和”,解民生之勞苦,圓中華之家園,兩岸ECFA無疑是跨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一步。

  第二,“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前者,係中華民族積5000年曆史經驗之睿智之語;後者,係大陸改革開放30年和兩岸交流20年經歷之經典總結。凡事皆有難易之分,兩岸交流也不例外。兩岸交流議題一大堆,然國共兩黨領導人可謂獨具慧眼,從一開始就執“經貿”之“牛耳”:2005年4月,胡連首會後,兩黨共同發佈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明確提出“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2008年1月,馬英九在接受島內媒體專訪時,提議兩岸簽訂綜合經濟合作協議以及促使經貿關係正常化措施;同年5月,在兩岸關係實現歷史轉折後,臺灣方面再提希望商簽ECFA。2008年底,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兩岸可以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2009年12月,兩會領導人在臺中舉行第四次會談,同意將這項協議納入第五次兩會協商重點推動的議題。一路過來,其中不乏艱辛之處,兩岸兩會面對重重困難、無數干擾,以“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把握節奏,循序漸進”,有務真求實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以“和平與發展”為宗旨,視“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為準則,求“溝通交流,互利雙贏”為目的,相繼簽署了12項協議,達成了兩項共識,今天,隨著兩岸ECFA的簽署,更是譜寫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第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意涵無窮。兩年來,兩岸ECFA從開始起步到今天正式簽署,就是一個體現中華文化“審視度勢,因勢利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過程。兩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兩岸是命運共同體,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此謂“審視度勢”;和平與發展是兩岸民眾的共同願望,溝通和交流是兩岸民眾共同嚮往的願景,順民意而推動“大三通,大交流”,此謂“因勢利導”;兩會四度會晤,12項協議相繼問世,兩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終於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取得實質進展。兩岸商簽有關金融監管備忘錄,為開拓金融領域合作奠定了基礎。兩岸攜手推進產業合作“搭橋計劃”,為共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進展,基礎,新動力”,這就為兩岸交往的制度化和機制化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一旦外部條件成熟,就須順應兩岸民眾的呼籲,兩岸ECFA就是順理成章的必然結果,此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據此,筆者感悟到,兩岸“和平與發展”乃是深化兩岸關係的不可回避之歷史階段,中國有句俗話,叫“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就兩岸關係發展而言,那就是“到什麼階段就做什麼事”,在“和平與發展”階段,最要緊的就是要保持兩岸高層的溝通,共建政治互信,遏制“臺獨”勢力,深化兩岸的經貿交往,擴大兩岸的民眾來往,構建兩岸交往的機制,發揚光大中華文化,凡事須從長計議,既要順其自然,更需適時推進,切忌揠苗助長,如此,一旦時機成熟,那就是中華民族整體復興的“瓜熟蒂落”之時。(趙念渝,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臺灣研究會理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