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這樣一部影片,上映後幾乎收穫零差評。它便是近期上映的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與李安之前低調的拍攝、影片低調的宣傳相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公映後獲得了普通觀眾和專業人士等多方的讚譽,觀眾沉醉於美輪美奐的視覺奇觀、栩栩如真的3D特效、富有精神滋養的故事。業內稱影片幾乎完美無缺,美國《綜藝》雜誌盛讚影片“融合了海上冒險和夢幻冥想”,毫不吝惜溢美之詞。可以預見,在口碑效應推動下,影片將形成持續的社會效應。
一隻老虎,一個小孩,一片海……這部被公認為“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同名小說,李安不僅將之成功地搬上了熒幕,並且將對信仰的哲理思考蘊含于炫目的視覺效果中。如果說《阿凡達》創造性地使用了3D技術,那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則為3D與故事的結合提供了完美的典範。
從《飲食男女》、《臥虎藏龍》、《斷背山》到如今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遊走于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電影,又一次成功地超越了自己,引領了世界電影的潮流。拍出一部部中國導演甚至很多好萊塢導演都無法企及的高水準影片,為什麼李安可以?
作為唯一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華人導演,李安已經聲名遠播。李安說,他即使拍爛片,10年內還是有人會找他拍電影,但他希望給觀眾一個交代,用純真的心挑戰未知的題材和領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籌備到拍攝,花了近4年時間。
這樣嚴肅、認真而嚴謹的創作態度,在國內影視生態中幾乎鮮見。中國電影人太忙了,忙著籌錢、忙著拍攝、忙著走穴、忙著擠檔期、忙著走向國際化……急功近利的心態瀰漫了電影上下游的各個環節。體現到電影銀屏上,便是七零八碎的故事,粗製濫造的情節,蒼白無力的人物。或是打著藝術的名義不知所云,文藝片不像文藝片,還強詞奪理說觀眾不懂導演意圖;或是用商業的幌子玩概念和噱頭,利用鋪天蓋地的宣傳贏得票房,仿佛商業電影天生沾染銅臭味。
中國電影一直陷入山寨、跟風的惡性迴圈中,當初一部《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獎,中國式武俠大片便層出不窮;一部小成本的《瘋狂的石頭》贏得了市場,各種底層黑色幽默劇一度充斥熒幕。原創力不足、想像力的匱乏等問題至今困擾中國電影,這和創作環境的浮躁、創作心態的失位都緊密相關。無怪乎有人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後直言不諱,中國電影人當今的狀態和心態,怕是很難拍出這樣的電影。
說到底,創作是心的觀照。是追名逐利還是不斷創新超越,是為了小我還是為了大我,決定了藝術水準的高下和作品格局的大小。中國電影應該反思,商業化市場化的運作和環境,是否讓“心”迷失在名利場,忘記了對電影的熱愛和創作的出發點?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否讓“心”被物化,忘記了技術最終是為電影、為藝術本身服務的?
撥開名利的雲霧,超越現實的束縛,通過影視作品傳遞美好情感,奉獻大眾,才是影視劇藝術創作“應有之心”。(史諾)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