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熊貓“圓仔”和“大黃鴨”治愈臺灣

2013年08月07日 11: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熊貓“圓仔”滿月,備受期待的“大黃鴨”將於9月在島內現身。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評論說,兩隻小動物,其中一隻還不是真的,卻能令人在烈日和社會憤懣的雙重煎熬下感到愉快,這樣的“療愈”效果並不誇張。

  評論摘編如下:

  炎炎夏日,在烈日和社會憤懣的雙重煎熬下,臺灣還真像是個大悶鍋。此時,能讓人們稍感愉快的,竟是兩隻動物,其中一隻還不是真的。

  熊貓“圓仔”昨天滿月了。剛出生時只是個粉紅小肉球,先長出了熊貓眼,然後黑白雙色體毛逐漸濃密。有趣的是,圓仔背上的黑毛幅度較窄,像是“窄版背心”,儼然爸爸“團團”的翻版;而它後腳中趾和無名趾高度相連,則得自媽媽“圓圓”的遺傳。臺灣頭一次誕生小熊貓,動物園能把圓仔照顧得如此健康,證明養育員足夠專業,對社會也是一課正向的生命教育。

  先前轟動維多利亞港的黃色小鴨(大陸稱“大黃鴨”),在臺灣各地競相爭取下,由高雄捷足先登,9月現身。造型簡單的黃小鴨,曾是許多人幼年浴缸中的玩伴,經過荷蘭設計師之手放大、充氣,讓巨型小鴨能安然在港灣中優遊。空間和體積的錯置,凸顯小鴨天真、自在而無畏的神態,讓人神往。說黃小鴨有“療愈”效果,並不誇張。

  臺灣是一個令人容易焦慮的社會。過度的政治取向,藍綠對峙,抗議頻繁,爭議被不斷放大,讓人必須每天繃緊神經。而媒體難得出現正面報道,電視則是極度瑣碎化,一個新聞畫面常並存五、六則跑馬燈,訊息蕪雜到令人喘不過氣來。在這種情況下,除非關上電視、捂住耳朵,如何遁逃于無止無休的轟炸?

  正因如此,圓仔的成長,和黃小鴨的引入,才會如此受到關注與期待。對多數人而言,童年已經回不去了,但能重溫一下無憂的記憶,或把自己投射為那只在海灣中閒閒遊蕩的小鴨,至少能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