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27日社論說,島內陸客團日漸衰減,不斷有遊覽車和旅行業者宣告不支,接下來,連鎖效應將向旅館、航空、餐廳和零售等業擴散。繼遊覽車業者近日集結向臺當局“交通部”抗議後,觀光相關四大“慘業”也決定9月發動萬人上街。比起先前道路收費員的抗爭,這些業者受政策轉變之害更慘烈千萬倍,對此,民進黨除了說些要求業者“轉型”之類的風涼話,別無止血之道嗎?
臺灣新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倒退,連帶使得民間原本良好的交流惡化,首當其衝的觀光業則開始了“割喉流血戰”。民進黨為了堅持僵硬的意識形態,卻要勤苦企業和勞動者付出痛苦代價,這豈是一個“仁民愛物”的表現?蔡英文520就職時說,對於選舉結果,她的唯一解讀就是:人民期待的只是“解決問題”。但請捫心自問:拒絕“九二共識”演成今天的局面,是在解決問題或製造問題?
對於承接陸客團的遊覽車和旅行社業者經營陷入困境,民進黨“立委”的說法是:這些業者吃了太多“禁藥”,因此才會完全受制于對岸。這種說法,不僅狹隘,而且惡毒。沒錯,任何產業的發展,過度仰賴單一市場,都是危險的。但是,把兩岸人民的市場行為比喻成吃“禁藥”,難道要人民相互仇視才行?而執政者為了自己的固執任性,坐視臺灣的觀光“綠色產業”遭到打擊而毫無悲憫,這又算什麼民主進步?
蔡英文在決定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時,應該預料到兩岸的關係會因此陷入僵局,同時也會對民間的交流及產業造成衝擊和影響。然而,在沙盤推演階段,所有戰略其實都是“無痛推定”;因為,決策者沒有或疏于設想實際的痛苦是什麼滋味,也不知道個別小民的耐受力有多少差異。有些網民之所以酸說“陸客不來,寧靜來了”,也正因為這無關其生計之痛癢。
但是,當空氣中的肅殺氣氛,慢慢導致了真實的衰落損失,民眾的痛苦就會變成街頭的哀號,臺當局還能裝作聽不見嗎?過去一百天,許多業者默默承受兩岸緊縮的壓力,仍在力圖配合臺當局的“愛臺政策”;例如夜市攤商應該最是“春江水涼鴨先知”,但大家寧可勒緊褲帶,不敢多作抱怨。然後發生不幸的火燒車意外,臺當局的冷漠和遲遲未明的調查,都引發大陸民眾對臺灣的反感,也更使陸客團止步。一旦遊覽車、旅行社、旅館、餐廳接連發生危機,並波及下游的鳳梨、茶葉、虱目魚等等農特產,其連鎖效果將極驚人。最近兩個月島內失業率已連續攀升,若再加上觀光業倒閉或裁員的系統性衝擊,蔡當局將何顏面對民眾的支援?
表面上看,蔡英文行事似比陳水扁穩重;但就兩岸關係的處理看,蔡英文上任後卻比當年的陳水扁粗疏。2000年陳水扁初上臺時,由於受到美方的節制,奉守“四不一沒有”的框架,至少讓各方的疑慮降低。也因此,陳水扁僅以3成9的得票率當選臺當局領導人,在就職百日時卻獲得近6成的民意支援。反觀蔡英文,雖以5成6的高得票率當選,但就職百日民調卻驟跌至4成許;主要原因就在她過於自信,未上臺就把兩岸關係弄僵,造成社會縛手縛腳,而種種施政不順則更對其政績落井下石,引發民怨。
在週旋百日之後,蔡英文邀請王金平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的計劃也傳出受挫,必須另覓人選。其中原因不難想像:如果蔡英文缺乏從源頭解開兩岸僵局的意願,任何人接掌海基會,都將只是無效的人頭白手套,無用武之地。這和觀光業的陸客魔咒一樣,都在等待蔡英文運用智慧答完她的試卷,才有解除的可能。
林全那天處理收費員賠償時說,這些人因“政策改變”而受害,臺灣政府有義務給予補償。同理,觀光慘業也因政策改變而受害,但要賠起來絕對不只是幾億之數,臺當局真有能力善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