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綠營團體接連舉辦活動,在臺“立法院”會期杯葛和抵制服貿協議審議,臺灣《旺報》30日發表署名龐建國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服貿協議使臺灣獲利明顯,是兩岸關係的試金石。文章批評綠營團體是基於對兩岸關係改善的恐懼心理,乃至於妒嫉心理,在政治挂帥的情況下,表現出一副口非心是或為反對而反對的模樣。
全文摘編如下:
由於“立法院”要召開第2次臨時會議審議《服貿協議》,沉寂一時的“立法院”周邊又熱鬧起來,在野黨和“親綠”的民間社團接力賽式的辦活動,來個“士農工商相招反服貿”。看看這些活動的訴求,有些值得參考,有些則是心態可議。
臺灣明顯獲益大
《服貿協議》沒有像某些發動抗議的人所說的那麼不堪,我們不能不說些公道話。
首先,《服貿協議》有值得肯定的成績。兩造協議本來就是有取有予,看看這次協議雙方的特定承諾表(市場開放清單),臺灣的確爭取到了商機大且有競爭力的項目,如電子商務、大型連鎖零售業、電影、醫院、證券公司和銀行業等等;相對來說,臺灣開放銀行業和證券業附帶了較嚴格的限制條件,而其他觀光旅館、印刷、美容美發和小汽車租賃等,臺灣的競爭力可不差。
“中華經濟研究院”做了統計,如果將這次的市場開放清單換算成約當關稅,臺灣進入大陸的關稅會從19.43%降到10.71%;大陸進入臺灣的關稅則是從23.45%降到20.59%。那邊獲益比較大,還不清楚嗎?
其次,《服貿協議》是為臺灣創造就業機會。協議開放的主要是大陸的資金而不是勞工,就算有些主管或幹部會來自大陸,但與可能雇用的臺灣員工數比較起來,仍是少數。
再者,《服貿協議》有引導跟進的作用。協議簽署之後,國際間普遍認為這是大陸對臺灣釋放了善意,它們若與臺灣加強經貿關係,會有利於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如果《服貿協議》的後續進展不順利,國際間會怎樣解讀臺灣的信用,會怎麼看待臺灣的經濟前景?老實說,反《服貿協議》的聲浪中,最樂的恐怕是臺灣在國際經貿上的競爭對手。
兩岸關係試金石
最後,《服貿協議》是兩岸關係的又一試金石。民意調查顯示得很清楚,馬英九過去這些年來,最受肯定的政績就在兩岸關係,在野黨或“綠色”民間團體對於《服貿協議》的反對,有不少是基於對兩岸關係改善的恐懼心理,乃至於妒嫉心理。政治挂帥的情況下,就會像過去兩岸關係有突破時一樣,表現出一副口非心是或為反對而反對的模樣。
但是,這樣一個帶有大陸善意在內的協商結果,如果還會觸礁翻轉,以後,不管誰執政,兩岸關係都得面對陰晴不定的風險,臺灣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嗎?
包括綠營有良知的學者都指出,從ECFA到《服貿協議》,效益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是臺灣對大陸開放得不夠,無法善用大陸的成長力道。今天,全世界都想在大陸的成長力道中卡位,臺灣有比較好的機會,卻畏畏縮縮,扭扭捏捏,長此以往,想不邊緣化都難。(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