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1月9日下午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會中將原本要通過的“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以“憲政共識”做為民共對話基礎亦遭推翻。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指出,“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乃黨主席蘇貞昌的一大挫敗,蘇的黨魁位子已搖搖欲墜。實際上民進黨兩岸路線仍在激烈纏鬥中。
社評摘編如下:
民進黨1月9日下午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會中將原本要通過的“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以“憲政共識”做為民共對話基礎亦遭推翻。該檢討紀要可謂民進黨派系對兩岸路線角力下的折衷產物,儘管沒有旗幟鮮明的“凍結臺獨黨綱”,也未納入已遭大陸否決的“憲政共識”。
“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乃黨主席蘇貞昌的一大挫敗,蘇的黨魁位子已搖搖欲墜。他原本欲在一系列華山會議後,訂定對中政策總結報告,提出民進黨現階段兩岸路線。這對他今年5月要爭取蟬聯黨主席,並直攻2016大位,具有極重要意義,但他失敗了。第一,他的鐵桿主張“憲政共識”不為黨內兩岸開放派接受;第二,距離5月主席選舉只有幾個月,對手派系予以強力干擾。
“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被推翻很出乎外界意外。在此之前,力推“凍獨”的郭正亮1月7日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跨不過最後一哩的蘇版對中政策》,文中點到“謝柯等人恐怕也會堅持到底,至少會要求1月9日暫時不要做出結論,延後到兩個月之後的3月中旬再做定奪。”郭暗示謝長廷與柯建銘等人,會運作延後做總結。未料,昨天最後的結論是整個“總結報告”被翻掉,變成一個沒有政策綱領名稱的“檢討紀要”。
做為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無疑是這幾屆主席中,最吃癟的一位。蔡英文任內好歹也通過“十年政綱”, 雖然“十年政綱”也是人走茶涼,蘇上任立馬將之送進冰庫,但好歹任內通過時也是風風光光。換到了蘇貞昌當家,他原本要提出的“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相當於蔡英文主席任內的“十年政綱”,卻連名稱都被改成叫“檢討紀要”,頗為不堪。且其中的“憲政共識”,還被改成有蔡英文“臺灣共識”之意的文字。民進黨兩顆太陽之爭,蔡超越蘇,從“對中政策”總結的交鋒看來已經很明顯了。
民進黨最近推出的“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總結來說是“主權從嚴,交流從寬”。重點在第二章“確保臺灣自由民主的兩岸政治定位與交流”的“主張與對策”,從內容來看,民進黨以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出發的主權論述完全沒有改變,仍是“一邊一國”思維,“主權從嚴,交流從寬”完全是民進黨一廂情願的想法,不可能行得通。
倒是蘇貞昌主導的黨版“憲政共識”被推翻,有很多值得細細推敲的地方,分從兩岸路線和派系運作來綜合觀察,比較能看出完整輪廓。第一,從兩岸路線來看,是“兩岸開放派”佔上風,這代表黨內部分人士認知到,既然大陸已表明不接受以“憲政共識”做為民共對話基礎,民進黨還硬要納入,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把民共關係弄得更僵。撤掉“憲政共識”與不提“凍結臺獨黨綱”正好取得折衷。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有稍稍踏出務實的第一步。
第二,從派系角度來看,民進黨昨天的結論究竟是反對將“憲政共識”作為民共對話基礎?還是杯葛蘇貞昌主導現階段“對中政策”?這是值探討的。黨內傳出紀要定稿文字“應該積極凝聚臺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是蔡英文推的。但“臺灣共識”一詞早就在2012蔡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遭到挫敗。事實也證明,空洞沒有內容的“臺灣共識”成不了大事。從這方面看,“中國事務委員會”推掉蘇版的“憲政共識”換上接近蔡版的“臺灣共識”,若同樣沒辦法做為兩岸對話基礎,意義又何在?民進黨對兩岸關係有釋出多少善意?
因此,蘇貞昌的挫敗,應可說是黨內兩岸開放派和蔡英文系統結合的結果,兩者各取所需,共同的目標是要攔下蘇貞昌的總結報告,要重挫他的威信。實際上民進黨兩岸路線仍在激烈纏鬥中。
對現階段兩岸關係、民共關係而言,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昨日最正面的意義應是,以“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取代“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後者是一個路線的拍版,具有政綱性質,前者只能算是一份檢討報告。昨天的結果就如部份主張凍結“臺獨黨綱”人士退而求其次所期盼的“下次再戰”,留待5月黨主席改選期間進行政策辯論。兩岸關係和民共關係都是動態的,蔡英文的“臺灣共識”能不能再度于黨內引領風騷,尚在未定之天。凍結“臺獨黨綱”是否一定被凍,也很難說。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