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人士已經盤踞臺“立法院”半個多月,被媒體評價為“歹戲拖棚”。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佔院者口口聲聲說“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服貿協議不利臺灣”,但到底反對的原因為何,服貿協議中哪一條、哪一項不利臺灣經濟,至今沒有系統、明確的說法。以“佔院”作為籌碼要脅當局答應他們的條件,難道是“民主”?連日來島內各行各業紛紛表達支援服貿的立場,反服貿人士和佔院者應該好好地聽聽立院議場外的理性聲音。
評論摘編如下:
臺灣的反服貿抗爭可謂“歹戲拖棚”。若說“佔領‘立院’”頭幾天,還得到島內社會部分人的“同情”,但如今已盤踞“立院”半個多月,而且並無退場時間表,臺灣不少民眾對此頗為憂慮,甚至十分反感。臺灣輿論也呼籲佔領者“見好就收”,要為抗爭運動設下“停損點”。外國媒體對於馬當局竟能容忍示威者佔領立法機構如此之久,感到相當驚訝。有民進黨“立委”寫信給美國學者尋求支援,但美國學者並不買帳,強調所謂的“佔院運動”在美國是絕對不容許的。
佔院者上周向馬英九提出四項“退場條件”:退回兩岸服貿協議;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呼籲朝野“立委”與學生、公民團體站在一起,支援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其中後三項條件,馬當局已經開始籌劃相關事宜,但對於第一項條件“退回服貿協議”,則沒有退讓的餘地。其實,佔院者口口聲聲說“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服貿協議不利臺灣”,但到底反對的原因為何,服貿協議中哪一條、哪一項不利臺灣經濟,至今沒有系統、明確的說法。幾名反服貿骨幹這半個月來多是一些口號性的發言,諸如“要與馬英九對話”、“守住‘立院’議場”、“創造佔領‘立院’議場最長時間”等,並無對服貿協議中的具體內容發表看法。佔院的反服貿人士到底是否了解服貿協議的內容,令人懷疑。
自兩岸簽署服貿協議8個月以來,島內關於服貿協議的各種資訊相當混亂。主要是民進黨及一些親綠團體、學者根據自己對大陸的主觀偏見來扭曲服貿協議的內容,諸如“大陸勞工入島搶臺灣的人飯碗”、“大陸居民可移民臺灣”等都是子虛烏有的東西。由於部分臺灣民眾不了解服貿,誤聽謠言,信以為真。此外,島內也有人擔心兩岸經合進一步加強,陸資大舉進臺,進而控制臺灣命脈。這已是把經濟問題政治化了。俗話說“賠錢的生意沒有做”,陸資也是要經濟規律辦事的。還有一部分人對服貿心存疑慮是因為懼怕開放、懼怕競爭。有佔院學生表示,“臺灣很小,市場固定,大陸人那麼多,人才也相對多,一涌進來,一定搶走很多工作”。這種想法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在全球經濟自由化的時代,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獨立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開放和競爭已成為必然。臺灣服務業起步比大陸早,發展較大陸成熟,頗具競爭力,臺灣應對自己有信心,不宜妄自菲薄。
反服貿人士嘲諷馬當局“獨裁”、不聽民意、違反民主,但他們自己又何嘗聽過別人的意見?他們以“佔院”作為籌碼要脅當局答應他們的條件,難道就是“民主”嗎?連日來島內各行各業紛紛表達支援服貿的立場,反服貿人士和佔院者應該好好地聽聽立院議場外的理性聲音。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