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3月18日發表評論說,民進黨的蔡英文還沒真正上臺,從新科的“行政院長”以下,多見陳水扁舊時部下,媒體已經不禁慨嘆,這是“扁營回朝”,放眼都屬“扁朝舊臣”。
近日由於臺南地震 ,島內流行最夯的一個名詞,叫做“土壤液化”,簡單地講,就是因為地基分佈著深度較淺、又充滿水分的砂質土壤或粘土;且其底部排水較差,一旦在外力,例如地震的反覆震蕩下,鬆散的土壤內部空隙減小,造成原本在深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空隙內水壓升高;加上水分不能從地底排出,就會產生土壤液化。砂與水混和成如泥漿般的液體,就使土壤失去支撐力,造成房屋傾斜、地層下陷等。
這段解釋,如果拿來形容綠營,乃至整個臺灣政治的困境,是不是也很恰當?所謂“政治土壤”,指的是此間政治體系所賴以建構的吸收與回饋之底盤。這個底盤,限于臺灣的幅員,能夠吸收與回饋的範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政治圈子”,本來就有限。再加上近20年來,族群的挑撥、藍綠的分野,綠營能夠擷取的土壤和養分,自然更加跼踀;用大白話說,亦便是用人門戶緊閉,派系和山頭讓執政的底盤不容易擴大。
所以呢!蔡英文還沒真正上臺,從新科的“行政院長”以下,媒體已經不禁慨嘆,這是“扁營回朝”,放眼都屬“扁朝舊臣”。原因無它,綠營雖然天天喊“本土化”、“在地化”,實際執政表土依然淺薄。因此端出來的“牛肉”、想出來的對策,又能夠比這8年執政的馬英九當局,高明到哪去?看看頭版頭條,他們提出的口號主張《不會加稅》!笑話!景氣好的時候,也沒人敢談加稅;如今景氣暗淡,更兼綠營屁股還沒坐熱,“不加稅”的保證,有什麼稀奇呢!又有什麼可信度呢?
這種淺薄狹隘,加上此間政治地震連連,包括政黨輪替、官不聊生、經濟不振、兩岸難通等,使得島內各陣營都鬧人才荒;讓原本已經不甚穩定的政治體系之吸收與回饋,愈形困難。稍微有點謀生能力、資歷足以到民間公司去闖局面的政治人才,大概都不會選擇留在政治圈內。於是劣幣驅逐良幣,猶如地下水涌出,把個執政團隊,乃至整個臺灣當局,稀釋成了豆腐工程,逐漸失去民意的支撐力。
“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臺面上這麼多“豎子”得意,不就是政治土壤液化的寫照了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