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世界日報》4日發表社論說,蔡英文當局執政百日,民調聲望重挫。繼花蓮市長補選失利後,上百退伍將領、15萬軍公教團體3日上街遊行示威,在凱達格蘭大道向“總統府”嗆聲,再次對蔡當局祭出不信任票,也重擊蔡當局威望,敲響蔡當局失策的警鐘。
以“反污名,要尊嚴”為名的大遊行,其實並未提出明確主張,只是抨擊蔡當局的年金改革,對軍公教族群貼上“既得利益”、“反改革”等標簽,一再侮辱軍公教群眾,對蔡英文表達強烈不滿。軍公教一向是穩定臺灣社會的關鍵力量,不必靠政黨動員或政客鼓吹,政策能逼得這群相對溫和的人群走向“總統府”抗議,意味軍公教隱忍甚久,積怨已深,不想再坐視蔡當局擺布欺淩,站出來捍衛自己權益,不想成新臺當局年金改革口號下的待宰羔羊。
平心而論,年金改革是島內無論哪個黨執政都得面對的難題。依最新精算,軍人退撫基金將在4年後破產,教職也將在14年後、公務人員在15年後破產,制度不改革,根本已走不下去。解決之道,除了提高基金投資效益,只有增加個人儲金提撥,或減少給付,這就涉及公教的個人退休金和基本生存權,當然非爭不可。
年金制度改革是蔡當局政策的“重中之重”。由臺當局副領導人陳建仁領軍主持過十幾次會議,任憑各方代表在會中放言高論,衝突對罵,又因強調要“共識決”,於是多開一次會,就增多一次階級對立與誤解,臺當局原先制度照顧相對週全的軍公教族群,自然成千夫所指的“反改革對象”,一再成為輿論抨擊對象。蔡當局一再呼籲“相忍”,卻又放任政客與名嘴肆無忌憚攻擊,讓向來是臺當局中堅的公教族群,頓時成“罪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軍公教不甘上斷頭臺,示威就是想爭回權益。
軍公教群體過去被視為國民黨“鐵票”,如今已未盡然。蔡當局施政難立竿見影,轉而傾全力推動清算國民黨,成立“不當黨產委員會”,全盤否定國民黨當局對臺灣曾有的貢獻,有意無意抹殺過去70年的歷史,甚至將軍公教族群視為“共犯結構”。軍公教族群看到國民黨遭鬥爭的處境,怎會信任臺當局會公平對待,尊重或包容他們,這正是軍公教示威的群眾心理。遊行與其說是聲討,不如說是展現“自衛”力量,提醒蔡當局勿誤判軍公教族群的沉默是理所當然,他們也要上街,因為“會要的人才有糖吃”。
蔡當局決策無方,如今各階層都產生焦慮不安感。勞資爭議上,處處見臺當局對抗議者妥協讓步,軍公教9月3日上街後,因陸客大減,觀光業失業嚴重,9月12日也要上凱道;9月15日中秋節,臺鐵司機也醞釀休假抗議加班,民眾似看準臺當局沒有原則,臺當局“行政院”連雲林污染要60名孩童遷校的決策都無法貫徹,如何相信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各方勢力都訴諸直接手段和臺當局較勁,更增臺當局的施政困境。
蔡當局已立下一年完成年金改革的軍令狀,以目前林全“內閣”對官僚系統難以掌握,對社會各方勢力窮于應付的現況,即便能提出方案,只怕也是衝突和撕裂社會的決策,很難善了。更重要的,林全能否撐得過一年,已成臺北政壇最熱門話題,遑論其他。
9.3軍公教遊行曝露蔡當局的窘狀與失能,但軍公教畢竟是年金制度中相對受照顧的一群人,勞農退休保障遠不可及,同樣有跳票危機,縱然也對蔡當局的失措與不滿感到無奈,卻未必能和軍公教族群產生共鳴。這場遊行是蔡當局的震撼彈,應不致如當年“紅衫軍”對陳水扁當局般產生巨大壓力,造成大危機。然而,蔡當局如不能改變搖擺不定的決策模式,類似示威一再上演,恐怕將走上扁、馬兩個當局一樣的衰弱難振老路,讓臺灣重陷空轉的輪迴中。
值得注意的,蔡當局苦無政績,難有突破,連綠營支援者都不滿。為鞏固政權,蔡英文人事任命及政策作為,越來越有擁抱深綠基本盤、以穩固局面的趨勢,也越來越不在乎軍公教反彈。誠如一位政壇高層形容,這個當局只會算票,不會治理。今後藍綠衝突必然加劇,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強調的“和解與團結”,均將成泡影。
經濟上找不到解方,“內政”上製造各族群階層對立,兩岸、“外交”又因不承認“九二共識”而自食苦果,蔡當局已不是“困局”所可形容,而是走進作繭自縛的死衚同。可怕的是,如繼續漠視現實的險惡,又缺乏包容和同理心,像媒體問蔡英文對大遊行的感想,她只冷漠地說:“我們走自己的路。”沒人知道“自己的路”會走向何方、後果如何?這才是蔡英文當局的最大問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