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中國人”為什麼在臺灣會被負面標簽化?

2017年02月15日 10: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社論指出:近年來,“中國人”3個字在臺灣呈現“負面標簽化”現象,“臺灣人”與“中國人”成為二擇一的對立符號。不管從歷史文化、兩岸關係或臺灣發展的角度而言,都是非常不應該,也非常危險的事。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早期臺灣社會的主流認同,從來清楚而無半分模糊,被問及自己是什麼人時,泰半會毫不猶豫回答“我是中國人”,也有人回答“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當時還有一首《我是中國人》流行歌曲,傳唱一時。自李登輝第二任期開始,“中國人”3個字開始被污名化,如今已成為一種令人產生“羞恥感”、幾近“不可說”的弱勢者認同。倘若臺灣“中國人”認同持續弱化,兩岸人心只有愈離愈遠,兩岸智者應極力避免。

  如何讓“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重新成為臺灣的主流認同,將是兩岸重要的功課。首先,兩岸要揚棄操縱民粹,共同打造具同理心、耐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善意平臺。不可諱言,“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弱化,和“獨”的力量增長有極大的關係,這中間經歷了近半世紀“滴水穿石”的演變,使臺灣的認同觀漸漸主客易位,“天然獨”高唱入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認同抬頭。

  移風易俗、觀念的轉變絕非一蹴可幾,需要以長期完整的辯證、溝通以及具體的善意行動,一點一滴型塑。善意平臺打好互信基礎後,接下來就要讓臺灣人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這一點,陸方應該要有自信。從經濟和發展機遇言,中國崛起已是進行式,阻礙仍在,但氣旋持續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不談軍事經濟硬實力,觀察特朗普普上任後對中國利益與價值觀的大膽挑戰,及事後的戒慎與步步為營,一方面雖讓人憂心中美兩頭大象角力,會讓全球震動,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特朗普對中國的另類“讚美”,中國大陸的發展,讓獨霸全球超過半世紀的超級強權,產生了權力相對消減的強烈危機感。

  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的軟資產,中國悠遠的歷史,構築了深厚、豐富的文化生命,這是中華的驕傲。臺灣的主要族群,祖輩均從唐山跨黑水溝而來,同文同種,更應以一家親的心情,分享這樣的文化厚度與歷史光榮。不管是硬經濟或軟文化,屬於“中國人”的光榮感,陸方要讓臺灣人民感受與分享。

  臺灣黨外運動先驅郭國基,曾慨然對陳誠說:“你們外省人,太小看我們臺灣人了,你們以為我們要搞臺灣獨立,我們那麼笨嗎?臺灣這麼小,大陸這麼大,大陸這些土地資源財產,是你們的祖先跟我們的祖先共同經營來創造的,為什麼我只要臺灣,不要大陸?”郭國基的話,兩岸都該聽聽,陸方不必因為部分“臺獨”人士的政治表演而小看臺灣人,而臺灣人民,也應有郭國基的宏觀視見。

  文章最後說,兩岸間,沒有任何的和平,會比一家親、同民族的和平更鞏固。讓臺灣人重新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與認同感,也是找回兩岸和平的根本之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