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任冬梅:八田銅像遭斷頭 折射臺灣社會撕裂嚴重

2017年04月19日 18: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4月16日,臺南烏山頭水庫旁的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銅像遭人“斬首”,臺南市長賴清德立即成立專案小組下令全力緝兇;17日,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前臺北市議員李承龍與女子邱晉芛到臺北市中正一分局自首,坦承“斷頭案”是他們所為,因為“不認同八田與一的歷史評價”。蔡當局借“轉型正義”推動“去蔣”、“去中”,挑起族群對立是此次事件的導火索,背後則是臺灣社會撕裂嚴重的現況。

  綠下令全力緝兇 藍怒批雙重標準

  臺灣綠營對此高度重視,稱“不希望影響臺日友好”。

  其一,賴清德、謝長廷、林佳龍極力展現“媚日”姿態。事發後,賴清德第一時間成立專案小組全力偵辦,並要求10日內修復銅像,稱保證八田與一紀念活動如期舉行,他也會依例參加。賴表示,“八田與一對臺灣的農業發展有深遠及巨大的貢獻,每年5月8日,臺灣和日本友人在烏山頭水庫舉行追思祭典,彼此友誼深厚。臺、日所形成的這份友好、穩定的關係,不是任何‘親中仇日’的情緒性行為能夠破壞的”。臺灣“駐日代表”謝長廷表示,八田與一沒有危害臺灣人,而是對臺灣有所貢獻,此事“影響臺日友好關係”。臺中市長林佳龍表示,“日治時代”留下的建築都是臺灣的寶貴資產,“臺灣最美是多元共榮”。

  其二,“綠委”認為該行為是在“刻意挑起族群鬥爭”。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批評,有人刻意將八田銅像與隨處可見的蔣介石銅像模擬,是不倫不類,也是刻意挑起族群鬥爭的陰謀。他指出,“八田的價值不僅于一尊銅像,而是一名技師不分國籍與政治色彩,對臺灣無私奉獻的心”。前臺南縣長蘇煥智稱,“看來此事顯然是一種報復性行為”,蘇認為當局有責任去除威權時代統治象徵,但處理方式要盡可能合理、合情,不要故意高調去刺激民粹對抗的仇恨情緒。

  其三,“臺獨”組織稱八田與一為“民族英雄”。“自由臺灣黨主席”蔡丁貴呼籲蔡當局要“保護好臺灣民族英雄的銅像”,“中國流亡政府殖民體制的銅像則應完全拆除”。

  藍營批綠雙重標準,稱其“媚日仇中”的“轉型正義”只會更加撕裂族群。

  其一,批評綠營在面對蔣、孫銅像被毀與八田銅像被損時態度不一致。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胡文琦17日表示,面對蔣介石及孫中山銅像被破壞的暴力行為,蔡當局應該有責任,把肇事者全部找出來,展現辦案一致的態度與績效。如果可以有“臺灣民政府”,當然就會有“中華武裝民政府”出現並與其制衡,非法脫序打開“潘多拉盒子”的行為必定會玩火自焚。國民黨臺南市議會黨團書記長王家貞表示,臺南市日前陸續發生蔣介石銅像被噴漆、拉倒事件,市長賴清德不但不修復,還拆掉基座;這次八田銅像被斷頭,賴要馬上修復並全力緝兇。一樣的破壞公物行為,賴清德的標準卻不一,其心可議。

  其二,批評推行“轉型正義”的蔡當局是撕裂族群的罪魁禍首。國民黨中常委、臺南市議員謝龍介16日表示“仇恨最可怕”,他呼籲各方冷靜、理性以對,但通過此事也應該思考對蔣介石的偏見以及用意識型態處理蔣銅像的手法,並痛批賴清德是“安倍清德”。王家貞指出,賴清德的作法只是讓藍綠的爭議擴大,無助和諧。仇恨的累積愈來愈讓人擔心,最該為這個現象負責的是民進黨當局。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表示,“嘉南大圳根本是為日本人謀福利而建”,民進黨當局及“獨派”人士“媚日仇中”,為所謂“轉型正義”而扭曲時空、史實,已然引發族群間更對立、更撕裂。

  “神像斷頭”與迷失的臺灣

  八田與一被綠營支援者稱為“烏山頭水庫之父”、“嘉南大圳之父”,“臺獨”分子更將其奉為“護國臺灣神”之一。此次“臺獨神像”被“斬首”,不僅是“統”派力量對蔡當局極端“去中化”的一種反彈,更是綠營勢力長期推動臺灣社會“綠化”造成的自食其果。

  蔡當局借“轉型正義”推動“去蔣”、“去中”,挑起族群對立,是此次事件的導火索。

  其一,“轉型正義”導致孫、蔣銅像頻遭損壞。蔡英文上臺以後,力推“轉型正義”行“去中國化”之實,默認甚至鼓勵“臺獨”勢力對孫中山、蔣介石進行肆意醜化與淩辱。於是2017年以來,光是在臺南,就有左鎮、新營、玉井的蔣介石銅像被拆除,已被拉倒的孫中山銅像,連基座也在今年2月被拆掉。此外,近期還有基隆獅球嶺公園內的蔣銅像遭人斷頭斷手並切斷腳;新北市飛駝小區蔣銅像頭顱被砍、萬里鹿堀坪古道銅像也被人持斧頭“斬首”;北一女校園內蔣銅像遭人以垃圾袋套頭,銅像嘴部與頸部都被用膠帶貼住,臺北市內湖區也被發現有蔣的銅像被斷頭。

  其二,製造族群對立終於自食其果。“臺獨”團體成員蒙面四處砍頭蔣介石銅像,還在網路高調上傳“斬首”照片,這股惡質極端的氛圍正是民進黨“轉型正義”所催生,蔡當局對此沒有任何譴責或追查動作,導致藍營人士終於不堪忍受,才有了“你斬我偶像,我砍你神像”的報復行為。民進黨執政以來,為獲取政治利益積極推動“轉型正義”,不斷挑撥階層、省籍矛盾,製造族群對立,過於極端的做法已讓臺灣社會矛盾呈現激化,使民間的憤怒升級為仇恨,這起突發事件背後正是臺灣社會撕裂嚴重的現況。蔡當局若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繼續推動“去中化”,沉迷于製造族群對立,未來這類事件只會越來越多,臺灣社會的民粹化只會越來越嚴重,民進黨當局終將會被其自己製造的怪物所反噬。

  綠營長期“媚日去中”的“臺獨化”教育所造成的認同錯亂,是此次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其一,八田與一是日本殖民臺灣的工具。八田與一是日本在臺殖民時的一名水利工程師,很多人認為他對臺灣農業有貢獻,但事實上,嘉南大圳最大的動機與貢獻,是解決日本本土的糧食缺口。嘉南大圳完工後的1930年代,臺灣稻米產量增產2.07倍,但當時臺灣每人平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23.1%,大量的稻米都被運到日本供日本人食用,臺灣人只能吃“番薯簽”。若不是戰敗投降,日本在臺的建設仍會繼續為“母國”服務,而不是無償送給臺灣的禮物。正如黃智賢所說,所謂“八田與一精神,其實是殖民地悲痛的記憶”。

  其二,從李登輝開始的“造神運動”終將八田與一“封神”。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後,臺當局開始有意無意地抬高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的貢獻,以提升臺日關係達到“媚日去中”的目的,八田與一的“神格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刻意創造出來。李登輝時期推出的初中《認識臺灣》教科書,首次在課本中提到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使灌溉面積大增;此後,輿論開始出現愈來愈多肯定八田與一貢獻的論調。繼任領導人延續此風,陳水扁于2007年7月12日頒贈八田與一褒揚令。2008年馬英九就任前,前往烏山頭水庫參與八田與一追思會。2009年“總統”馬英九再次參加“八田追思音樂會”,還宣佈編列經費建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2011年,馬英九與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都公開頌揚八田與一的貢獻;同年,“八田與一紀念園區”開幕,馬英九前往致詞,前日本首相森喜朗及其率領的日本國會議員共同參加落成典禮。就這樣,從“臺獨”教科書到幾代政治人物的現身說法,讓八田與一逐漸走上了神壇。

  其三,“媚日去中”造成的認同錯亂對臺灣社會貽害殊深。2014年臺灣棒球電影《KANO》中,嘉農球隊打進甲子園時,也正是嘉南大圳竣工之際。影片安排球隊與工程師八田與一見面,寓有高度的文化意義:一個象徵臺灣體育的“現代化”,一個暗示臺灣農業的“現代化”。這樣的設計將臺灣社會的“現代化”完全歸功於日本殖民者,對其感恩戴德,其歷史觀之扭曲、價值觀之荒謬,令人乍舌。但此片卻在臺灣大受歡迎,獲得3.4億新台幣票房收入,位列票房年度第三,可見臺灣社會的認同錯亂已到何種地步。為實現其建立在“媚日去中”基礎上的“臺獨”路線,綠營長期在島內進行各種政治、文化操作,加上部分藍營人士的不作為甚至諂媚逢迎,造成了今日大部分臺灣民眾的認同混亂,如果不能撥亂反正,臺灣社會只會陷入更深的撕裂與危局之中。(作者,任冬梅,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