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前瞻基礎建設計劃” 預計24日在臺灣“立法院”進行實質審查,但絕大多數內容仍缺乏可行性評估。臺灣《中國時報》24日發表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黃心華的評論指出,“前瞻計劃”很可能是臺灣最後一次有能力砸下如此龐大的資金來從事建設,應理性討論,不應落入意氣之爭,蔡英文和民進黨要三思!
評論摘編如下:
“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是蔡當局上臺後的第1個重大投資計劃,預計24日在臺灣“立法院”進行實質審查。該計劃要在8年內編列特別預算8824億元(新台幣,下同),但絕大多數內容仍缺乏可行性評估,不僅相關官員在臺當局“行政院”記者會上無法清楚說明內容而被記者當場“打槍”,即便是臺當局“行政院”核定的說明書,洋洋灑灑360頁,但說明計劃效益的篇幅卻只有區區2頁,也無怪乎此計劃被戲稱為專為綠營縣市綁樁所用的“錢沾”計劃。
雖然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的強力要求下,民進黨同意在過去2周內召開6場公聽會,但可惜的是,以涉及金額最龐大的軌道建設公聽會為例,綠營縣市長紛紛上臺搶佔發言時間,讓公聽會成了既得利益者的護盤大會,失去了原本公聽會的初衷。
另一方面,蔡當局在大喊臺灣地區財政困難且準備大砍“軍公教”年金的同時,卻將近年因財政改善而新增的舉債餘額全數用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前瞻計劃”很可能是臺灣最後一次有能力砸下如此龐大的資金來從事建設,應理性討論,不應落入意氣之爭。
審視蔡當局未經詳細評估的“前瞻計劃”,顯然出現以下幾個重大的盲點。首先,面對人口近700萬的臺北都會區(臺北都會區:涵蓋臺北、新北、基隆等3個行政區)並沒有依據人口比例及實際需求的迫切程度而給予應有的資源分配,讓新北市自嘲為“零元俱樂部”的一員。
其次,“前瞻計劃”中的多數項目未經可行性評估,更遑論後續還有環評、綜合規劃等程式要走。問題是,蔡英文彷彿“散財童女”,每到一處綠營縣市就宣佈一項利多,甚至到高雄還說出“菊姐,你該有的都會有喔!”試問未來哪位官員敢違逆上意?
第三、除了各主管部門之外,臺當局“工程會”亦應對各計劃的自償率進行把關,而臺當局“勞動部”亦應對於未來所需的大量勞力事先擬妥職訓或引進外勞的計劃,但此類跨“部會”的前期作業,目前看來是付之闕如,未來島內的專業人力或機具、勞動力是否能同步跟上,是一大隱憂。
第四、目前地方的負債狀況非常吃緊,以臺中、高雄為例,未來恐怕各需籌措400余億元的配合款,但上述兩直轄市的舉債額度分別也只剩400余億,地方債務問題將會是個未爆彈。
第五,計劃取名“前瞻”,但以目前公佈的計劃內容來看,許多都屬於提高當下生活舒適度的花費,如城鄉建設中的路平、停車改善等,而真正較有機會提供創新機會的綠能、數字等投資,僅佔約1成經費,何來“前瞻”?
可想而知,“前瞻計劃”到了臺灣“立法院”,極可能又落入南北族群對立之爭。試問蔡當局,要促進均衡發展,難道只是一味地追求“你有我也得有”的齊頭式平等嗎?每個城市的生活型態不同,正如同臺北捷運每日運送超過200萬人次,是高雄的10倍以上,如果其他縣市不具備此等工商通勤需求,卻硬要追求硬體建設的平等,那麼現在的建設很可能會造成日後龐大的維護負擔,拖垮地方財政。
以目前臺當局“行政院”公佈的效益來看,舉債8824億元(尚不含未來的年度預算投入),僅能提高臺灣地區GDP約9000多億元,相當於投資1元僅賺回1元,這樣不划算的生意,為臺灣的未來,請蔡英文和民進黨三思!(作者為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