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半吊子年改”+“蒙著眼前瞻”=臺當局天方夜譚

2017年07月04日 14: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策略研究組副召集人黃心華的評論文章指出,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的“半調子”“年金改革”過程,不僅造成朝野對立的氛圍居高不下,也讓整個臺灣陷入了緊張的族群對立之中,社會付出的成本不知凡幾。現在,執政者等於是蒙著眼睛,執意用30年前的硬體建設思維,去試圖解決30年後的新興問題。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預計在本週的臺灣“立法院”臨時會中,強勢審理攸關8800億(新台幣,下同)特別預算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從民進黨過去的行事風格以及在“立院”掌握絕對多數的實力來看,“前瞻條例”將“一如往常”強勢通過。

  回顧過去這段時間的“半調子”“年改”過程,不僅造成朝野對立的氛圍居高不下,也讓整個臺灣陷入了緊張的族群對立之中,社會付出的成本不知凡幾,蔡當局用最簡單且廉價的“減法邏輯”來處理“年改”,不先思考開源造餅的可能性,僅一味向“非我族類”粗暴開刀,如果只會用“削足適履”的低劣手法來治理臺灣,那麼要這樣的“民主”體制又有何義意?

  另一方面,對於即將到來的“前瞻條例”審查,蔡當局則採用一種完全相反、但同樣過度簡化的“加法邏輯”。主要就是把各地建設綁樁的項目逐一累加包裹後,再用舉債的方式籌措資金,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初衷——“前瞻”。

  以“前瞻計劃”佔比最多的軌道建設來說,若臺北捷運202萬的日運量尚且處於本業連年虧損的狀態,那將來全臺遍地開花的捷運如何不拖累下一代,甚或和臺鐵之間互搶客源而兩敗俱傷?特別是執政當局和許多縣市首長往往用“均衡南北發展”來當作爭奪經費或營造政治動能的說詞,但是請這些高官們自問,你們是否清楚各縣市的獨特性?你們要營造怎樣的城鄉發展願景?要為下一代創建怎樣的生活形態?還是只是一味想把各地都變成臺北?

  要把各地都“臺北化”並不打緊,但是你們是否已經吸引了足夠的人口和工商條件來支援建設?在吸引這些人潮之前,你們的住宅、教育、公共服務機能、就業量能是否都已經準備齊全?如果都沒有,那這些建設又怎麼可能不出問題?特別是立體化的軌道建設,在設計建造之初就決定了日後的服務量能,如果沒有翔實的評估,一旦動工興建,將來轉圜難矣!

  現在,執政者等於是蒙著眼睛,執意用30年前的硬體建設思維,去試圖解決30年後的新興問題。這8800億可能是臺灣最後一次有能力砸大錢“梭哈”,我們是不是該深思熟慮,做些真正“前瞻”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有創意的嘗試。舉例而言,與其讓這些錢變成無效的蚊子建設,何不乾脆拿來補助民眾全面換購最先進的智慧電動機車,如此一來將可以立即且明顯地改善都市的空污問題。或者,投注經費並結合本地的科技和機械產業,創造符合高齡化社會所需的機器人照護產業、居家服務產業等。

  以上的構想或許有點天方夜譚,但是“前瞻建設”經費這股強大的補助力道,如果願意妥善規劃、努力發想、珍惜使用,便有可能突破過時的“減法”或“加法”邏輯,改善臺灣疲弱的經濟困境。(作者為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策略研究組副召集人)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