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在臺灣朝野同意分期編列與新增臺灣“立法院”期望的3個項目後,勉強通過了第一道關卡。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黎家維評的論文章指出,蔡當局只想快馬加“編”,“急就章”將預算案火速提出送審,但卻讓臺灣債務與臺當局“行政”“立法”體制猶如失速列車。蔡當局這種猶如土豪劣紳強搶民女般,霸王硬上弓,只不過更加暴露了“前瞻計劃”的不得民心與各界的質疑。
評論摘編如下: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在朝野同意分期編列與新增臺灣“立法院”期望的3個項目後,勉強通過了第一道關卡,但在預算的編列上,不僅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編制並送交臺灣“立法院”,臺灣“立法院”更必須在休會期間再召開兩次臨時會審議,形同被臺當局“行政部門”限期完成審查。蔡當局只想快馬加“編”,“急就章”將預算案火速提出送審,但卻讓臺灣債務與臺當局“行政立法”體制猶如失速列車。
“前瞻計劃”為何需要那麼急,蔡當局始終沒有清楚說明。舉例而言,一般當局編列預算必須將近3個月的時間,以2016年臺當局總預算為例,歲出預算將近2兆(新台幣,下同),歲入預算約1兆8500億,臺灣“立法院”通常必須花將近4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審查。但是“前瞻計劃”預算臺當局“行政院”只花了4天,“立委”在不到1周的時間內,又能如何進行“實質”審查?而且臺灣“立法院”2016年事業預算已經延宕超過半年未能完成審查,原來的積案未清,“前瞻計劃”為何能獨獲青睞,先插隊排審,蔡當局也從未正面響應。
今天民進黨當局推動“前瞻計劃”的模式,像極了曾經的“切香腸戰術”。先把一個大計劃切成兩個階段,然後再將每個階段又切成4個年度的小計劃,目的無他,就是希望用這種蠶食漸進、溫水煮蛙的方式,慢慢貫徹原來的口袋方案。
可是,一個計劃既名為“前瞻”,難道不需要完整的評估與清楚的說明?切割編列預算的理由為何?一個好的中長期計劃,為何不能開大門走大路地爭取民眾的支援?為何必須採用切香腸的戰術,將大計劃切成片片斷斷的?難道是要讓大家刻意遺忘計劃整體的原貌?還是要切割反對質疑的力量,以利其分別各個擊破?而預算一旦通過執行,後面的計劃更只能順著前面既定的方案前進,若真有不同意見,生米都已煮成熟飯,能改得了嗎?
蔡當局這種猶如土豪劣紳強搶民女般,霸王硬上弓,只不過更加暴露了“前瞻計劃”的不得民心與各界的質疑。臺灣“立法院”如果仍願意無條件地配合,只會讓自己連橡皮圖章都不如。(作者為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