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海自貿區成立屆滿4年,而大陸第3批自貿區在4月1日正式掛牌。臺灣《旺報》今日發表臺灣屏東大學副教授鄭博文的評論文章指出,大陸的自貿區發展4年來,其成果已陸續複製到各主要城市如南京、青島,這些城市儘管尚無自貿區政策落地,但目前透過可複製機制,依然可以享受開放的好處,從自貿區設置數量一次比一次多,在說明大陸掌握開放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開放同樣是臺灣唯一的出路,即使不拾馬當局的牙慧,蔡當局也應該提出類似示範區替代方案,來展示拼經濟的決心,不要讓臺灣錯失亞太經濟崛起的新時機。
評論摘編如下:
8月22日上海自貿區成立屆滿4年,而大陸第3批自貿區在4月1日正式掛牌,第3階段的自貿區包括遼、浙、豫、鄂、渝、川、陜7省市。這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3.0版,從其各地不同的任務可觀察大陸越來越有信心對外開放,讓外資走進來,各自貿區內企業也相應更便利的走出去。
對比馬當局力推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蔡當局剛上任滿月時“臺發會”副主委龔明鑫受訪表示,示範區已暫告一個段落,不再推動,不禁令人感慨,兩岸自由經濟區命運為何如此大不同,一個是遍地開花,一個是無疾而終。
當初馬當局宣佈在高雄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示範區政策一時成為矚目焦點,但後續規劃失當,未能堅持優先在高雄推動,釀成同時推動“六海一空”外加屏東生技園區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悲劇。
馬當局讓臺灣看到必須進一步對外開放,可是民進黨只會抵制,提不出能比示範區更好的開放政策。
環視東亞地區包括大陸、日韓等三地區都提供各種名稱不同的示範區,來迎接全球自由化經濟的挑戰,顯示示範區的概念是正確的。
對兩岸的示範區、自貿區而言,大陸的自貿區起步比臺灣晚,但後發先至,不但規劃作業超越臺灣,連“法案”的制定與配套措施也快速到位,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可望會有更多自貿區會在大陸設立。
臺灣原本也可借由高雄優先再複製其他地區,但馬前當局未堅持初衷,反改同時遍地開花模式,而致阻力重重,至今一事無成。再加上民進黨一路抵制,示範區于臺灣宛如春夢一場,明明是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幫助的政策卻無法推動,非常可悲。
蔡當局規劃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中“亞洲矽谷”,有些內容如開放高階人才與創業、創投是用來取代示範區部分內容,但目前進度看不到有何具體方案。當初“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法案”規劃,是要將分散各部會的妨礙臺灣開放市場的規定做集中處理,方向基本上是沒有錯,而蔡當局似乎要逐案回歸由各部會自行“修法”來配合,不是不可行,只是更難掌握協商進度,同時又會顧此失彼,會讓開放市場開放進度原地踏步,這也就是目前臺灣FDI的成效在國際評比處在後段的主因。
大陸的自貿區發展4年來,其成果已陸續複製到各主要城市如南京、青島,這些城市儘管尚無自貿區政策落地,但目前透過可複製機制,依然可以享受開放的好處,從自貿區設置數量一次比一次多,在在說明大陸掌握開放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
開放同樣是臺灣唯一的出路,即使不拾馬當局的牙慧,蔡當局也應該提出類似示範區替代方案,來展示拼經濟的決心,不要讓臺灣錯失亞太經濟崛起的新時機。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