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提出從2012年1月1日起,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同時對部分類型節目播出實施調控,以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10月25日新華網)
某網在微博調查中有這樣的提示:“限娛令”下達,不能娛樂至死,也要莫談風花雪月。那麼,娛樂究竟要不要“至死”呢?恐怕不能,娛樂畢竟是娛樂,它所承載的文化應當是有益於社會有益於道德有益於人類的,否則,這種娛樂就是非道德無益於社會的。
而“風花雪月”又該不該“至死”呢?也不該。風花雪月還不同於琴棋書畫,前者是虛無,後者務實;前者是心靈放縱得過且過,後者有益於身心健康。那麼,風花雪月至死的典型就大概如同賈寶玉的吃胭脂,無所事事之外,就多了些吃飽了撐得慌的怪事。
當下的電視媒體兩大怪症,一是娛樂至死,二是風花雪月至死。娛樂至死者渾身哆嗦搖擺顫抖加無厘頭,像極了吸毒過多或者吃搖頭丸過多並發癥。風花雪月至死是讓你看了一萬集婚戀交友節目不知其到底說了些什麼。插科打諢小丑賣乖式脫口秀節目,到底還與風花雪月不沾邊。讓人看不到一點生機,沉淪倒未必,但消磨無聊虛無卻是一定的。
還有一種是“戲說至死”。辮子戲膩歪了,現在搞的是革命戀、敵我戀、潛伏戀,然而抗日或者內戰期間,哪有那麼多“戀”供革命者消遣?即便戀了,又哪有那麼多由戲說演繹的方式?這到底是在講歷史、講傳統、傳道德還是在獵奇戲說?
熒屏該傳播“風月稀粥”還是傳播“道德乾糧”?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然而稀粥恐怕又供應不了一個民族的鈣質,當然也供應不了日常的體能。那麼,民族的精神鈣質就需要道德、文化的乾糧來供給。為了便於消化與均衡營養,也需要一些健康高雅的“稀粥”來調節,但卻不需要以一種至死的方式讓人們來做娛樂節目的精神填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