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而從近日舉行的上海紀念“非遺法”頒布一週年學術研討會上獲悉:上海約半數非遺項目處在瀕危或有瀕危可能的狀態,亟待進行科學評估,優化傳承鏈結構,創新非遺保護的管理機制。(《人民日報》6月7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因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
很多非遺項目陷入瀕危,除了因為它所依附的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環境正在快速消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承機制弱化,甚至出現傳承鏈中斷現象。 “傳承人不帶徒弟,帶徒弟的不是傳承人”的怪現象,還有傳承人家族出現內部爭端等問題都加劇了非遺瀕危。
非遺瀕危,是社會之痛,是中華民族之殤。非遺保護工作必須團結起政府、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個體志願者和非遺傳承人,協眾人之力保護好這些燦爛的文化瑰寶。非遺保護,關鍵是以人為本!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應重視起:進一步健全傳承機制,加大對代表性傳承人、學藝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讓即將設立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為非遺傳承保駕護航,加強社會激勵機制的建設完善;將“非遺”展示走近百姓,為普通群眾搭建“非遺”知識課堂,從基層走起傳承之路。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便是讓非遺傳承有了活水之源。另外,對阻礙破壞非遺保護的人和行為也要嚴厲打擊懲處,建立與“非遺法”配套的刑事責任制度,真正將非遺保護放在中華民族人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