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中,郭敬明、安妮寶貝、痞子蔡等作者及其作品大受歡迎,許多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及其作品卻並未進入青年學生的閱讀視野。(《中國青年報》7月12日)
我總覺得,有關閱讀方面的調查結果總會大同小異,甚至在不同時代也不會相差很遠。在我的中學時代,同學之間流行的也大多不是赫赫有名的大作家的作品,我們都愛看電視,愛討論流行劇。儘管語文老師倡導我們去讀經典名著,可相較于那些艱澀、深奧的大部頭而言,瓊瑤、金庸、古龍等言情與武俠小說以及青春文學,才是同學們中傳閱最廣泛的作品。
“叫好不叫座”不光存在於影視界,在出版界及其下游也存在。經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大家都知道但常常不去讀的書。相對於嚴肅的經典作品,通俗與流行的娛樂作品,始終最符合大眾的閱讀口味,這在不同時代應該都是一樣的。但是,不必因此過於悲觀,任何類型作品的存在,總會有其特定受眾,而且這些受眾是動態變化的。
相對於“深閱讀”,“淺閱讀”具備了大眾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徵,即快速、快感,是跳躍式瀏覽的。電子時代,可能沒有什麼不可以“淺閱讀”——從中世紀美文作家彌爾頓,到現代主義晦澀難解的龐德,從國學傳統到《紅樓夢》新解,從中華老字號品牌到新奢侈主義的流行,在資訊轟鳴的時代,深與淺的界限似乎並不那麼明顯,它們都會在我們的指尖、眼前迅即滑過。
“深閱讀”與“淺閱讀”之間並不截然對立。在資料匱乏、選擇範圍狹窄的過去,人們自然敬惜字紙,而在網路視頻、音頻、電子書、讀圖主導的時代,選擇更具多樣化,我們借助不同的媒介閱讀,閱讀的深淺界限日益模糊——“淺閱讀”仍然會誘導特定人群基於興趣或某些問題意識的“深閱讀”;越是高科技時代,受眾對深度內容的需求其實越強烈,所以內容提供商從來不用擔心在這個時代失業。此外,網路時代更傾向於個性化、娛樂化閱讀,畢竟,不同文本在網路的分散點擊之下,各歸其位、各尋其主罷了。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我告訴你,很多東西,不必細讀,瀏覽一下就行了。所有東西都關乎時間,你要學會最大限度地使用它。”假若蘇霍姆林斯基生活在如今這個網路時代,他也必定會倡導“淺閱讀”吧。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很多人都不屑于“淺閱讀”,卻同時在不自覺地進行“淺閱讀”,手機電子書、微博等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接受,我們每天都在這些“碎片化”的資訊與知識中暢遊,各取所需,更多人在享受“淺閱讀”所帶來的快感,而這些速讀人群不乏知識階層的成員。
與其說我們是在主動放棄“深閱讀”,不如說是在逐漸適應網路時代“淺閱讀”的全新吸收方式,這帶有某種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