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歷史學者對臺灣教科書涉及有關歷史時應用“日治”或“日據”看法兩極。
歷史上,清政府因在甲午戰爭中敗北,于1895和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直至1945年。後李登輝執政時,將該時期稱為“日治”時期。
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王仲孚指出,教科書從“日據”改成“日治”有問題,他20年前就抗議過,但不了了之。他表示,臺灣初中教科書最早改用“日治”,現在高中也都用“日治”。他也替出版社編的高中教科書,用“日據”也被審定委員退回。
王仲孚表示,李登輝將“日據”改成“日治”,是為了改變青少年對歷史的認同,這是“臺獨”的文化運動;如今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仍用“日治”很荒謬。
王仲孚說,課綱不能沒有立場,但如果不改回“日據”,至少應尊重學術自由,讓出版業者自行選用“日治”或“日據”。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戴寶村認為“日治”是接近歷史事實的陳述,教科書用日本殖民統治是歷史事實陳述,現在學術界甚至當局都用“日治”,也是回歸事實。戴寶村說,用“日據”是情緒性很強的字眼,顯示反日情緒,歷史雖有史觀,但不可以罔顧事實。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召集人黃克武說,20多年前學術論文多稱“日據”,後來不少人用“日治”,學術場合現用“日治”和“日據”都有,但教科書需要統一,沿用“日治”社會成本最低。
黃克武對教科書隨政治擺動感到無奈,他表示,“統獨”紛爭沒辦法在教科書內解決,之前從“日據”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是兩派意見的最大公約數。
中山女中歷史老師邱永春表示,教學時會儘量選用較中性的“日治”說法,避免挑動學生、家長敏感的政治神經。
[ 責任編輯:李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