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1日發表社論指出,從年初到現在,臺灣一直處在紛爭中:從3月的學運到餿水油風波,到“九合一”選舉的提名,一直到最近的食安風暴。面臨各種突發的政治與社會事件,政治人物、高層文官與社會意見領袖莫不疲於奔命。不過,解決當前難關固然重要,如何讓經濟和就業持續成長、失業率下降、薪資上升,才是長治久安之計。
社論摘錄如下:
意識形態的紛爭,是臺灣最大的困境。朝野兩黨劍拔弩張、刀光劍影;不同陣營的支援者,無法容忍對方的理念。任何關心臺灣前途的人看到這種情況,應該都非常痛心。我們希望大家能夠重新從政治熱鬥中覺醒,把注意力放到振興臺灣經濟上。
臺灣“金管會”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曾“主委”對股市發出三支箭,最近又增加一支。當然每一支箭的效力未必相同,整體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是我們肯定他的用心。要之,臺當局不是只有“金管會”,還有其他部門,我們建議相關部門同心協力,發出三支更大的箭。
第一支箭是青年住宅的大量供給。住宅問題是青年人之痛,也是全體臺灣人民之痛,政府推出一大堆政策,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能有效解決問題。諸如奢侈稅、富人稅、調高3屋以上房屋稅等,都只能治標。號稱未來要推行的房地稅合一,未來哪個版本出線不清楚,“立法院”能不能通過也是問題;就算通過,實施後是否有立竿見影的效應也不明確。
我們認為根本之道要學新加坡和香港,把民眾基本住宅需求從市場經濟中抽離。這就和最低工資以及低收入家庭補助一樣,是要矯正勞動市場之不足。市場經濟之下的住宅,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可能讓無殼族有能力負擔。新、港有同樣的問題,所以他們大量興建公宅,其本質就是“非市場經濟”,依承購者的需要和能力,決定配售的類型和價格。
第二支箭就是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案子沒有道理在原地踏步,我們呼籲反對黨千萬不要為反對而反對。示範區對陸資的限制可以和區外一樣,但其本身應仍有其他法規可以鬆綁和提高效率,例如土地使用、行政單一窗口、專業法庭等。“立法院”應該趕快將提案通過,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早日開張,吸引本地及外地人來臺灣投資,創造就業。
第三支箭是加強產學合作,讓學界的能量注入產業。學界現在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即使在應用科學領域,多數教授的研究都和臺灣產業完全無關,只求在歐美期刊發表文章。他們訓練出來的學生進入業界,要從頭學起,浪費人才和資源。我們在此呼籲臺當局立刻採行措施,讓拿到政府補助的應用科學類研究,無論碩博士論文、教授申請計劃,應以有產業認養,且願負擔部分經費者為優先。
另外,研究計劃申請政府補助時,其題目應送到各相關產業技術單位審核。有題目重復者,政府應促其整合,將類似的小型計劃合併成大型研究計劃,也可以建議新的、攸關臺灣產業發展的題目。如此不會多花錢,還將本來補助100個教授的研究經費,變成可以補助150人或者200人,事半功倍。
這三支箭都和意識形態沒什麼關係,民進黨應該沒有理由反對,相關法案在“立法院”卻寸步難行。反對黨應讓人民覺得它是一個準備執政的負責任政黨,而不是心中只有選舉利益,為反對而存在的政黨。一個地區只有在反對黨是負責任的情況下,才可能在民主的運作下,繼續不斷往前走。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