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明(北京):多年來,人口問題一直困擾著臺灣,而實際情形是,問題比原先預估的還要提早到來。臺灣方面的“國發會”日前提出警告說,臺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長,5—10年後呈現負增長。這比原先預估的至少提早了好幾年。具體情形又是如何?
孫立極(臺北):“國發會”的分析指出,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于2015年達最高峰,為1737萬人,2016年開始遞減且漸呈高齡化;民眾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率、人口年齡中位數及老化指數均向上調升;總人口高峰點提前3—4年到來,人口問題惡化快速。為了提升生育率,推後問題發生時間,“國發會”建議鼓勵生育。
吳亞明:其實這些年來,臺灣各個縣市都推出政策,鼓勵、獎勵生育。比如臺北市,從2010年就推出“祝你好孕”專案。根據專案,懷孕婦女可接受免費孕檢和相關疾病篩查,待寶寶出生之後,每胎發放2萬元新台幣的生育獎勵金,還給予5歲以下幼兒每月2500元新台幣的育兒津貼。此外,多子女家庭在入託兒所、幼兒園方面優先安排,進公辦園免費,入私立園也會有一些補助。
孫立極:臺北市的專案推出4年來,累計發放補助金94億元,數十萬人次受惠。效果也非常明顯,去年臺北市出生人數達2.6萬餘人,比2010年增加約44%,出生率連續3年高居“五都”之首。問題是臺北市是特例,整個臺灣的生育率還是沒有止跌回穩,過去10年,臺灣地區的人口出生率都只有1%,幾近全世界最低。究其原因,還在於十幾年來,臺灣民眾的薪水沒有什麼增長,算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實際購買力逐年降低。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成不了家庭,遑論生兒育女了。
吳亞明:人口結構因性別、年齡等模組改變而變遷,對總體經濟、人力資源均構成影響,因此不論經濟安全抑或社會福利、醫療健康與長期照護等層面,都應隨著人口結構變遷而研究因應對策。從更廣的角度來看,人口結構變遷也影響金融服務、房地產、教育及就業市場等,臺灣當局都不能等閒視之。
孫立極:確實如此。島內輿論認為,人口問題將衝擊島內經濟。臺灣《經濟日報》發表的社論說,企業生產除了需仰賴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當一個社會的青年人口愈來愈少,企業的投資自然會更加遲疑。更重要的是,少了年輕人,逛街消費的人也就跟著減少,以臺灣目前消費佔“GDP”60%而言,消費的榮枯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文章說,當臺灣人口負增長並進入高齡社會,城市擁擠在紓緩的同時,消費動能也消失了,到那時臺灣經濟再怎麼振興,也振興不起來了。
吳亞明:人口問題將衝擊勞動市場。根據“國發會”的推估,臺灣15—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勞動人口)明年就會達到最高峰,有1737萬勞動人口,但從2016年開始勞動人口將開始下滑,到了2061年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只剩下50.4%,而老年人口則大幅增至43.2%。人口問題還將衝擊島內教育。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認為,在少子化效應下,臺灣高校缺額人數逐年攀升,到了2022年,約有1/3的大專院校將會倒閉。
孫立極:面對嚴峻情勢,臺灣行政當局提出四大措施來應對:一、提高生育率:希望未來能自5歲幼兒免學費往下延伸到更小歲數;二、提高婦女勞動參與率;三、年金改革及延後退休年齡;四、放寬僑生留臺工作。不過島內很多人批評說,這四項政策也是老調重彈了,屬治標之策,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根本。
[責任編輯:范斯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