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秀,我二舉;你四進,我三紅;你對堂,我狀元啦!”熱鬧的博餅歌與清脆的骰子聲一起,近年來幾乎已成為臺灣金門、彰化等地農曆八月的背景音。
每年的農曆八月,在臺灣的許多地方都會有民眾聚在一起參與一項獨特的活動——博餅。一個個團桌中間擺上大瓷碗,參與的人們相繼投下骰子,期待自己能夠擲出幸運的“狀元插金花”組合。
博餅作為閩南及臺灣地區特有的中秋風俗,已經傳承幾百年,那麼博餅到底博的是個什麼“餅”呢?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在博餅活動的現場,卻根本看不到餅呢?
歷史悠久的博餅起源
談到博餅的含義,還要從博餅活動的起源說起。博餅是“博狀元餅”的意思。根據流傳較多的說法,三百多年前,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蘭人並收復了臺灣。鄭成功的士兵多來自福建、廣東一帶,中秋節前後,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了寬慰士兵的思鄉之情,便巧設“中秋會餅”活動,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聊天。當年所“博”之“餅”,叫做狀元餅,大餅之上寫一“元”字,讓士兵們用擲骰子的方式決出狀元,贏得狀元餅。鄭成功還親自批准從農曆十三至十八,前後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項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發展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在閩南和臺灣地區流傳了下來。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