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央部門審計屢審屢犯 學者建議啟動“政治問責”

2011年06月03日 22:08: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問責不努力 審計徒傷悲

  無問責機制,則年復一年的審計風暴只可能是“茶杯中的風暴”

  “中央部門接受和使用虛假發票列支問題比較普遍,虛假套現金額為1.42億元;14個部門本級和33個所屬單位瞞報各項收入和資產等5.91億元;一些金融機構違規操作涉及金額共計203.01億元。”6月24日,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作中央預算執行審計情況的報告時如是說。

  現任深圳某資產管理公司CEO的吳君亮這幾天一直在研究《2009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他幾年前組建了一個“公共預算觀察志願者”團隊,以推動政府部門預算公開。

  通過對近十年來審計報告的分析比較,吳君亮感到很困惑:國家審計署此次公佈中央部門執行預算的違規、違法問題,在過去十年的審計報告中同樣存在。

  “我認為屢審屢犯的根源在於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行政首長是因為預算問題而受到問責或法律制裁的,導致有些部委漠然置之。”6月29日,吳君亮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憲政專家蔡定劍建議,應對那些濫用預算資金、滿足“集體私利”的行政首長啟動“政治問責”。

  屢審屢犯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組副組長的蔡定劍慨嘆,從1996年國家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報告以來,差不多每年都要披露類似的嚴重問題,“問題年年被揭露,違法勢頭未見明顯好轉”。

  自2003年6月25日,時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首次點名違規中央部門、掀起“審計風暴”以來,某些中央部委徘徊于屢犯屢審、屢審屢犯的怪圈不能自拔。

  6月24日上午,劉家義在報告中再次點名多家中央部委。隨後,國家審計署網站詳細公佈了此次審計報告的具體內容。該審計報告被稱為迄今為止體系最完整的審計報告,不僅附有詳細的審計結果公告,還首次披露了因審計而查處的大要案。

  此次審計報告中,有關中央部門接受和使用虛假發票列支、虛假套現尤為引人關注。

  審計報告稱,審計署抽查56個中央部門已報銷的29363張可疑發票中,有5170張為虛假發票,列支金額為1.42億元。其中,8個部門本級和34個所屬單位在無真實經濟業務背景的情況下,利用虛假發票套取資金9784.14萬元,主要用於發放職工福利補貼等;12個部門本級和37個所屬單位對票據審核把關不嚴,接受虛假發票報賬4456.66萬元。

  對此,更有輿論認為,審計風暴或預示收入分配改革將針對既得利益者。在我國收入分配體系中,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所佔比遠低於政府和中央企業;與此相對應,政府公務員以及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壟斷央企則享受較高收入。

  “在某些部委或壟斷央企,發錢不是問題,通常讓他們苦惱的是找不到發錢的名目或如何去避稅,從而產生了利用假發票套現的現象。”國家審計署科研所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如此表示。

  更有輿論直截了當地宣稱,“假發票”事件發生的深層背景,更多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公。

  除了“假發票”事件外,劉家義在報告中還提及,中央部門瞞報各項收入資產近6億元,擠佔財政資金髮津貼近11億元。

  吳君亮查閱近幾年的預算執行審計報告發現,中央部門違反財經制度規定的問題每年都有涉及,其中,擠佔挪用財政資金和違規發放津貼補貼、多申領財政資金或瞞報收入和資產、違規收費及未按規定徵繳非稅收入等問題年年都存在。

  “現在民眾已經麻木,不像以前那樣對‘審計風暴’關注了。”吳君亮感嘆,屢審屢犯的現象重創政府形象,將會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