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中,不知不覺夜幕已經降臨。(《兩岸關係》雜誌圖)
“一國兩制”:歷史之使命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實現這個共同的心願,完成這個歷史的使命,需要喚起更多的民眾。這就是蔡先生發起和創辦協會的目的。協會開展哪些主要活動?蔡先生告訴我:“根據章程,協會圍繞‘一國兩制’的相關議題,定期舉辦研討、座談和公聽會;綜合整理各界及民眾對於‘一國兩制’的意見和建議,提供給會員和各部會,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適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建立‘一國兩制’的意見反映管道;促進兩岸各界及民間廣泛開展交流活動。”
2012年3月,臺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在臺北舉行了二屆一次會員大會,海內外八百多名會員出席,蔡武璋先生連任理事長。對於協會發展,蔡先生介紹說:“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和監事會負責日常工作。第一屆的理監事是20名。協會成立後,多次圍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經貿、文化、農業等議題,舉辦專題研討。協會還經常組團訪問大陸和香港、澳門,交流對“一國兩制”大政方針的意見及看法,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於會員人數迅速增長,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為了適應工作需要,第二屆理事增加到35名,監事增加到11名,還設立了經貿、農業、文化、婦女四個組。”
翻開協會編印的二屆二次會員手冊,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照片,使我看到了蔡理事長身體力行,為宣講”一國兩制”而呼號奔波的情景。在香港、澳門、廣州舉辦的“九二共識”20週年座談會上,他發表了《探討兩岸同屬一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九二共識”下“主權”的可能內涵》、《“一國兩制”運用於臺灣的模式與路徑》等論文,受到與會者的重視。浙江溫州、福建晉江、陜西西安、雲南麗江……都留下了他率團開展交流活動的身影。
聊到工作成效,蔡理事長認為:實現”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事要做。可以說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臺灣島內許多同胞對”一國兩制”還存有疑慮,抱有戒心。協會要通過各種形式,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到實行”一國兩制”行得通,有好處。雖然兩岸交往已有26個春秋,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民眾沒有到過大陸,他們對大陸的印象,仍停留在“當年”。光陰荏苒,隨著大陸經濟騰飛,城鄉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讓更多的臺灣同胞了解大陸、認識大陸,協會每年都要組織好幾批參訪團訪問大陸。蔡先生說:“我們組織的訪問團既有學術界的,也有文化、體育、工商、農業界的。這次訪問江西吉水,主要是考察當地的農業生產基地。臺灣的現代農業科技比較先進,我是研究農業的,通過演講向當地介紹了臺灣的一些做法和經驗。我們還在有機農業、生命科學和食品加工等領域與當地談成了20個合作開發項目,簽約資金達38億人民幣。”
不知不覺中,夜幕已漸漸降臨。臨別時,蔡先生對我說:“香港、澳門回歸以後,‘一國兩制’帶來的社會安定及經濟發展臺灣同胞也有目共睹。當前,臺灣政治勢力競爭激烈,惡鬥內耗引發的後果是經濟蕭條,民眾對此十分失望。他們希望社會創新和變革,希望有一股新的政治勢力來幫百姓謀福。我希望自己能擔起這個重任。我也知道,從事這項事業不僅忙碌而且艱辛,但是我會努力堅持下去,直到實現和成功。因為這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的韆鞦大業,也是時代賦予的神聖使命。”(《兩岸關係》雜誌社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地區總代表葛鳳章)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