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陳星,曾主持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商談,並牽頭主持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商談。昨日,她回顧兩岸商談過程,揭秘了商談進程中的諸多不易。
消弭“黑箱操作”質疑
“臺灣是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二大投資來源地,重要性不言而喻。”陳星說,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兩岸商簽貿易自由化協議,很有必要。
但兩岸商談的基礎不平衡,臺灣在加入世貿組織時,對大陸的承諾如開放農產品入島等,並未完全履行,對開放陸資入島也有很多限制,這導致了兩岸巨大的貿易逆差。“但即使是這樣起步不平衡的商談,我們也在努力推進。”
甚至,對於島內某些媒體質疑,兩岸商談是“黑箱操作”,商談團隊也是舉辦了多場溝通會,廣泛徵求業界意見,以此消弭不同聲音。“在ECFA第二年,簽署投保協議,第三年簽署服貿協議,其他後續協議也在進行中,這個進程快還是慢?”對比中國-東盟自貿區推進過程來看,陳星認為,ECFA的進程是非常快的。
文字處理事無巨細
服貿協議有5000字的內容,“但大家別小看這5000字,是經過雙方12輪溝通、很多次小範圍溝通以及無數次電話溝通才達成的”。
陳星說,臺方代表對文字非常謹慎,每次溝通會後,他們不但打電話報告,還會在回島後不斷徵求專家、律師的意見,“當我們覺得非常完美了,他們還能挑出錯來,精益求精”。所以,“這5000字,凝聚了兩岸的巨大心血”。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兩岸關係未正常化,對於文字處理要花更多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兩岸相隔60多年,很多文字表述的方式不同。
比如,在“資訊”與“資訊”中,兩岸各取一字,以“訊息”來表述;在“行業或次行業”與“部門或分部門”之間,折衷取“部門或次部門”來表述;在“透明化”與“透明度”之間,以“訊息公開與提供”來取代。
另外一些詞彙,則採取“兩岸各自表述”的方式,如大陸的“壟斷”和臺灣的“獨佔性”,大陸的“審議”和臺灣的“檢視”等,同時呈現。
對此,陳星表示,“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用的都是中文。英國女王曾經說過,沒有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之分,只有英語和它的錯誤之分。同樣我們兩岸也沒有大陸中文和臺灣中文之分,只有中文和它的錯誤之分”。
對臺灣的開放超香港
雖然兩岸商談遇到很多困難,但兩岸的貿易開放,勢不可擋。
新加坡大使曾經專門了解CEPA內容後感慨:“這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的聖誕樹,上面挂滿了美麗的禮物,這個水準是很難超越的。”但是,大陸與臺灣商談時,很多條款超過了對香港開放的水準。“只要是業界有需要,我們就會協調相關部門去做,像一次性端出80項條款,是很難趕超的。”陳星感慨,商談要堅持“九二共識”,著眼長遠,不糾纏于一時一事,才能持續不斷推進。“相信,服貿協議實施後,兩岸業界一定會實實在在感受到它帶來的好處。”陳星說。(海峽導報記者 林靖東 燕子張向陽)
[ 責任編輯:楊雲濤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楊雲濤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