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那位曾經“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的偉人開啟了前往南方的行程。
從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先後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了重要談話。這次行程後來被濃墨重彩地記入歷史,而這些談話則被稱之為南方談話。
南方談話發表之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正處於關鍵時刻。關鍵時刻需要關鍵人物的出場。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是改革史上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第二次關鍵出場。這一次出場,指明瞭中國朝向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奠定了當前中國崛起的大格局,並持續影響未來。南方談話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但今天我們紀念南方談話,不是僅僅為了懷念——對小平同志最好的告慰、最好的懷念,就是把小平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手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推向新的高峰,讓中國現代化之夢快馬加鞭,早日得以實現。
這樣的懷念,才不僅僅是懷念。
一
20年彈指一揮間,滄桑巨變。
2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相繼趕超英、德、日等老牌發達國家,躍升世界第二,大國氣度彰顯。從北京奧運會的“無與倫比”到上海世博會的“精彩絕倫”,從廣州亞運會的“史上最好”到深圳大運會“不一樣的精彩”,中國一次又一次地讓世界驚訝,中華文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心。
中國正沿著總設計師規劃的道路快速前進。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0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這是輝煌的成就,卻也迎來了巨大的風險: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當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中等水準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環顧全球,一些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由於無法逾越中等收入陷阱,直到今日其中大多數國家仍然掙紮在每人平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社會矛盾叢生,深層次問題積重難返。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比如韓國、新加坡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建成了現代化社會。
國際經驗未必完全適用於中國,但中國應當加以總結經驗和教訓,千萬不要以為中國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絕緣體。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房價高企、土地衝突不斷、看病難、讀書難、就業難、底層百姓上升通道縮窄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凸顯,這些與“中等收入陷阱”的表徵多多少少有些相似。對此,應加以清醒認識,以增強憂患意識與危機意識:倘若解決不好諸多社會問題,中國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小平同志設想的現代化國家目標就有可能無法實現。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二
新時期出現了新需求,因而需要新改革。
20年來,中國成功跨越了“貧困陷阱”,從生存型階段跨入發展型新階段。過去在生存型階段,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解決人活下來的問題,但在發展型階段,人們不僅要活下來,還要活得好,活得幸福,因而這一階段人們的主要目標是追求人自身的全面發展。這就產生了人們日益增多的公共產品需求與當前公共產品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在社會需求變更的背景下,社會既要求市場經濟提供越來越優質的消費品,也要求政府提供越來越優質的公共服務品。這種公共服務品既是公共政策上的,也是環境發展上的,是對政府的綜合性改革訴求。
不同的改革時期面臨不同的改革威脅。1992年,改革的威脅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可能性回歸,改革存在倒退的風險;當前,改革的威脅物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既有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也有既得利益者對改革的威脅,更有改革共識難以凝聚的威脅。對於當前的改革形勢我們應當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由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制度建設仍處於進行時,權力結構調整不盡到位,市場經濟運作不完善不規範甚至變形,市場經濟中的不公平現象加劇,因此改革中出現了不少問題,社會上反對改革的聲音不小。
確實,改革需要正名。但有一條必須堅定不移:沒有黨所推動的改革開放,便沒有今日的中華氣象;沒有南方談話的一錘定音和黨的十四大確定的目標模式,便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闊步向前和人民物質生活的大幅改善。因此,如何才能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何才能把改革推動下去?
只有堅定地依靠黨,依靠人民。